秀美乡村展新颜
作者:李欢 罗喜贵 祖文韬 高胜利 时间:2016-12-14 阅读:22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5)
秀美乡村展新颜
——陕桥街道赵山社区和板仓村新农村建设见闻
本报特派记者 李欢 罗喜贵 祖文韬 高胜利

板仓村一角
大雪时节,驱车行走在威宁326国道陕桥街道境内的赵山社区和板仓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小别墅”。
“这里的变化真大!”去过板仓村的同行大声赞叹。
几年前,同是326国道旁的板仓村和赵山社区,大多房屋都是砖瓦结构,由于地处公路旁灰尘较大的缘故,整个村庄看起来灰蒙蒙的,毫无生机。如今,村庄变了,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汽车、农用车穿行其中;房屋变靓了,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穿“新衣” 旧貌换新颜
在赵山社区羊角组,蔡昌林老人正和老伴坐在院子里晒天阳、拉家常,见到客人到来,两个老人忙起身邀请大家坐下,高兴地和大家聊了起来。
蔡昌林老人指着身后刚完工不久的新农村房屋改造高兴地说:“这个整得好,不仅好看,还适用,把原来的老瓦片和房梁领子全部换成新的,下雨就不怕屋里再漏雨了。”
据蔡昌林老人介绍,他家的房屋修建已近40年,在时间的流逝中,老屋到雨天便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还特意买来七八个塑料盆接雨水,家里总被弄得湿漉漉的,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今年9月份,赵山社区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蔡昌林家得到改造指标,由统一的施工队对房屋进行改造建设。
“我们一分钱不出,国家就帮我们把房屋改造建设好,工人们连水都不喝一口,虽然是老房子,现在穿上‘新衣’,从外面看和新修的房子没两样。”蔡昌林老伴笑呵呵地说。
★★建新家 居者有其屋
“老乡,家里有人在吗?”为我们领路的板仓村村主任赵玉祥一边敲门,一边问道。
村民丁贵明放下手中的活儿,连忙从新居屋后应声而出。原来他正在屋后砌猪圈,准备年前买几头猪崽喂养。
“你们要抓紧时间把二楼围墙粉刷好了。”赵玉祥一边说一边指着丁贵明家二楼的围墙。
“嗯,等砌好猪圈,我腾出时间来就粉刷。”丁贵明回答道。
丁贵明家原本住在板仓村三组,一家5口人就居住在分家时父母分给他的40平方米左右的石墙房子里,早已破旧不堪,孩子小时还将就住,随着孩子长大上初中,狭小的空间已无法满足一家5口的正常居住。加之夫妻两从未上学,也未学得手艺,一家人就靠种植庄稼和打零工度日,一年下来,所种粮食和打零工挣的钱只够一家人维持生计,更不要说修建房屋。
2015年,土坯房(危房)改造工程启动后,在陕桥街道和村支两委的多次摸底排查后,丁贵明家的房屋属于危房,居住环境极其危险。
“让他自己修不太现实,只能依靠政策帮他一家渡过难关,把他们一家纳入政府兜底对象,帮他免费修建房屋。”赵玉祥说。
据了解,板仓村还有9户特困户和丁贵明一样享受政府兜底修建房屋。考虑到10户人家今后的居住环境和出行问题,陕桥街道和村支两委还特意把土坯房(危房)改造项目选址在公路沿线,统规统建。
今年,一排两层楼的“别墅”已建成,丁贵明和其他9户邻里携家带口搬进新居,开始新了的生活。
★★修新路 出行不再难
326国道从板仓村经过,在外人看来,这里的交通便利,不存在出行难问题,然而,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出行难一直困扰着他们。
2003年前,对于板仓村一组、二组的村民来说,交通不便一直是他们的心病,虽然村庄离326国道不远,但是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却无法打通。“修建房屋要把材料运到326公路沿线,再通过人背马托,不仅耗时,还增加成本;种出来的庄稼,同样要经过艰难的运输才能卖出去,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从小生活在板仓村的赵玉祥说。
2003年,打通连接外面的道路成了村民最迫切的需要,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全村每天投工投劳150人次,干得热火朝天,历时4个多月,一条从326国道至村组近7公里的毛路修通,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困境。
出行难困境解决了,但毛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时还坑坑洼洼的现象一时无法解决。2014年,村民接到一个好消息,政府要将原来的毛路进行改扩建,修成沥青路。同年,施工队入驻施工。
今年9月,一条长7公里,宽7.5米的油路从326国道修通至盐仓镇银洞村,途经板仓村一组、二组。从此,该村民才真正告别出行难。
“从油路开始修建,我的农用车修理次数大大降低,不仅如此,我还收购乡亲们种的洋芋到县城卖,现在路修通了,我们的好日子也开始了。”板仓村一组村民陈永光笑着说。
如今,整个板仓村变了样,房子变漂亮了,道路变宽敞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变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