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摆山下嘎利村:用勤劳编织致富梦 重教育助梦腾飞
作者:马召凤 卯龙艳 沈光勇 张怡 时间:2016-12-15 阅读:22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6)
马摆山下嘎利村:用勤劳编织致富梦 重教育助梦腾飞
本报特派记者 马召凤 卯龙艳 沈光勇 张怡
嘎利,一个彝语名字,但在如今的嘎利坝子上,回族占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回族村。
在老一辈的口中,这里是“妇女们都顶着盖头的地方”。躺在马摆山下,嘎利村整洁、干净。放眼望去,蓝色的瓦、白色的墙,一排排整齐的小房子排列在山脚下。从2010年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威宁的村村寨寨美了起来,依托着马摆大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嘎利村是改造得较早的村庄。勤劳的嘎利人民和好政策的同步奋进,打造了嘎利村这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用勤劳编织致富梦
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正午的嘎利村非常安静,村民们都在地里劳作,尽管苞谷洋芋已经丰收完毕,嘎利人依旧在土里刨着,或耕地或割草。用村民马仲兵的话来说:“嘎利人一天不进地心里就不踏实。”
马仲兵是当地的一户殷实人家,住着二层小洋楼,家中摆放着现代化的家具。遇上他的时候,他刚好放下农具从地里回来,远远看见我们,忙咧嘴招呼着回家坐。
马仲兵无疑是一个农村人勤劳致富的典型。从村主任马贤早口中得知,马仲兵家前几年并不富裕,靠着朴实勤劳的双手,老两口随着市场的起伏尝试过很多农作物的种植,终于在这几年从洋芋上挣了钱,靠着夫妻俩的双手盖起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两层小洋楼。
“勤劳才能致富。”这是嘎利村人对生活最朴实的态度。
在嘎利坝子上,村民马敏达正和妻子在大雾中挖魔芋,只见夫妻俩手中的锄头在浓雾中起起落落,和土地的碰撞发出“咚……咚……咚……”的声响。
寒冷的天气里,马敏达夫妻却满脸都是汗。前几年,马敏达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多次想到外出打工,考虑到几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夫妻俩决定就靠着黄土地谋生。
“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挣了钱我们还是穷人。”这几年,夫妻俩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愣是让破旧的土房子变了样。今年,马敏达家成功脱贫。
除了春种冬收在田间地头忙碌外,农闲时,男人们总是外出找临时工,女人们在家中发展养殖业,照看着孩子读书。
嘎利村的村民们,用渐渐弯下去的腰板筑起了越来越大的房子,培养了越走越远的孩子。
重教育助梦腾飞
靠双手辛勤劳作富起来的村民更懂得劳作的辛苦和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走得更远成了村民们勤苦的动力。在嘎利村,一个家庭中大部分的辛苦所得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上。正如对勤劳能致富的笃定,村民们对于教育有着非常高的期许。
“我们这一代人,要勤劳才有出路,娃娃们这一代,还是要靠教育。”马敏达说。
嘎利村的教育水平在麻乍镇数一数二。今年,嘎利村共有41人考取二本以上。读大学的学生一拨拨毕业,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对于村民来说,是“比天上掉钱还高兴的事。”这是马仲早说。
马仲早是嘎利村一位48岁的妇女,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家是当地的贫困户。两个孩子因为心疼母亲,曾多次表示回家帮忙,马仲早一听就急了。“就是为了让你们读书才辛苦的。”正是马仲早的这种督促和护佑,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儿子马勋骄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明年即将毕业,小儿子马捷去年考取了兰州大学。
“不要穷的只剩下钱了。”这句话在当地并不陌生,每一年,学校开家长会,老师们都会用这样一句话激励家长们在忙于挣钱的同时一定不要把孩子的教育落下。
“我们辛苦就是为了让他们好好读书。”马仲兵家共四个孩子,两个大女儿如今已经考取了二本去了外地读书,家中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成绩个个拔尖儿。在嘎利村,教育被当地村民当成摆脱贫困最实在的一条道路。
“我们这一辈人,就是没知识,才需要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苦,孩子辈,不能再这样了。”在马仲兵的心里,只有知识才能够真正致富。
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投入,嘎利村村民很少叫上孩子去地里种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有的东西都要让道,名副其实的“教育先行”。
多少年来,当地农户一直种植着包谷和洋芋,守着勤劳致富的民本准则,同时也守着教育富民的观念,用田间地头的勤苦劳作支持着下一代的教育,用教育改变命运的念头支撑着每日的早出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