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蝶变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2-16 阅读:201
彝乡蝶变
——板底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记者 陈武帅
走进百草坪山麓的板底乡,一排排独具魅力的黔西北彝族特色民居矗立在道路两旁,村村寨寨奏响一曲发展的赞歌。昔日贫穷落后的板底,如今一跃成为生态环境宜人、民族文化浓郁、旅游潜力巨大的明星乡镇。
彝乡蝶变,得益于该乡以“农业稳乡、畜牧强乡、生态立乡、文化活乡、旅游兴乡”战略部署,得益于该乡坚持走生态发展的正确定位。
曙光村:绿色生态俏新颜
板底乡曙光村,虽然土地资源广阔,但因荒山荒地较多,土地贫瘠,“种一坡,收一箩”是曙光村曾经的困境。
如何让土地生金,成为摆在曙光村领导干部面前的困境。
走绿色生态之路,这是村支书王江波带领群众摸索出的致富经验。
2015年,在王江波的带领下,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成立了百草坪草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种植黄柏树3.5万株。2016年计划种植53万株,2017年预计把全村所有的荒地、荒山都种上黄柏树,带动全村所有老百姓致富。
王江波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每年可产500斤,价值550元,一亩马铃薯每年可产2500斤,价值1750元,而种黄柏树,10年以后每亩每年价值可达到75000元。
在种植黄柏树没有经济效益的前十年,群众拿出土地,合作社出树苗和管理,群众可以在树下套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既不影响黄柏树的生长,又不减少群众的经济效益,可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以前的曙光村到处是荒草坡,光秃秃的没有树,一到雨天,黄泥水哗哗地往山脚流。黄柏树的种植,不仅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同时也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
“作为撮泰吉发源地的曙光村,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撮泰吉古彝寨,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片,打造旅游观光产业,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曙光村村支书王江波如是说。
板底村:彝寨月光分外白
2011年以前的板底乡,还没有属于自己的集贸市场,买点生活用品村民都要走几十里山路到比邻的赫章县妈姑镇去买。
2012年初,一个占地30余亩,投资300余万元拥有120余个经营门面400余个摊位的规模化集贸市场终于在2011年年底建成,告别了板底乡没有集贸市场的历史。
2016年12月5日,板底乡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告别板底乡没有金融机构的历史。
如今,板底村不仅有自己的集贸,“五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特色小集镇建设工程等等像一盘棋在板底村的土地上铺开,村民们开始思索致富的门道。
村民李静在街上有店面,于是开始发展民族工艺品销售,她到四川凉山等地考察后开始经营起民族工艺品。
安起凤擅长民族服装制作,于是建起了厂房,购买了设备,如今年收入逾10万元。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利用,目前板底村已成为全国7个双语和谐示范村之一,已有精品民宿4家,特色农家乐8家。
雄英村:月琴奏响荞花开
百草坪山麓的雄英村,是个彝族风情浓郁的村寨,村民大多擅长弹奏月琴,23平方公里的土地,2600余人的村庄,年平均气温仅15摄氏度,这里广袤的土地成了荞麦生长的乐园。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5000亩苦荞花与甜荞花摇曳生姿,整个村庄成了花的海洋。花海里驻足的彝家姑娘、骑着骏马披着披毡的古铜色的牧羊人、远道而来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让雄英村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让旅游、农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雄英村的独创,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成旅游经济。
如今,雄英村5000亩苦荞花声名远播,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体验不仅给旅游带来乐趣,还能增加农业收入。
一系列“组合拳”,让农家乐、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等成为雄英村致富新引擎,赏荞花、品咂酒,旅游产业化带动了经济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