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致富 苹果兴农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6-12-16 阅读:21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7)
烤烟致富 苹果兴农
——黑石头镇河坝村调整产业结构助农致富二镜头
本报特派记者 马召凤

河坝村果农在给苹果树浇水

河坝村果农在给苹果树浇水
冬日暖暖的阳光均匀地铺洒在黑石头镇河坝村的大坝子上,田地里不时看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公路上车来车往,已经没有了过去乡村的宁静,公路旁摆放着的一篮篮红苹果甚是让人口馋。乡村的热闹让人感觉河坝村人富裕起来了。看见这一场景,记者回想起了自己过去采访的一幕,顿生了想与村民们聊聊天,探究探究村里致富故事的念头。
镜头一:八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阳光城的阳光均匀地洒在黄金色的叶片上。在黑石头镇河坝村,1200亩烤烟把整个坝子映得绿油油的。43岁的余富江开着拖拉机在修缮好的通村路上“突、突、突”的往家里走。一整车新摘下来的烟叶规整地放在车厢里。想着今年良好的烟叶市场,余富江开心得忘了神,车都开慢了。
“以前烤烟市场不好的时候,坐下来打理烟叶最难熬了,现在一坐下来打理烟叶,感觉钱就要到手了。”
这几年,靠着种植烤烟,曾经在坝子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余富江家脱了贫。修建了自己的新房子,还买了一辆微型车。说起脱贫的典范,在河坝村,怕是没有人不知道余富江了。
“姊妹多、房子烂、日子最是穷酸。”村支书朱家银这样来形容脱贫前的余富江家。那几年,坝子里家家户户种的是传统的农作物,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是混个肚子饱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余富江家中三个儿子,家底本就不殷实。为了能有个出路,余富江到很多地方寻找致富的法子,一圈跑下来,他决定种植烤烟。
第一年4亩,第二年8亩……今年80亩,眼看着烤烟市场越来越好,余富江扩大了烤烟种植,把当地农户的土地流转过来,并让农户来给他打工。今年,余富江家光是烤烟就挣了十万余元,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到他的烤烟地里打工,每天60元。靠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余富江从贫困户到助人脱贫,从一贫如洗到带人致富。
“农民嘛,就要不怕苦,什么挣钱就干什么。”余富江用一个“苦”字诉说着生活的“甜”。
镜头二:10月中旬以后,黑石头苹果迎来了采收高峰期。几个六盘水的游客正开着车从坝子里经过,河坝村51岁的余明达每天将自家苹果摆在路边,见游人下车询问,忙上前问道:“几位要现摘的,还是已经摘好的。”一番交谈之后,余明达将路边苹果交与邻居帮忙卖着,领着游客就往自家地里走。
今年,余明达家2亩苹果地共获得2万多元的收益,一部分由自己摆在路边或是游人自行采摘售卖,一部分卖给当地的合作社,每亩地有8000斤的苹果产量,价格好的时候每市斤卖到7块钱。
余明达是河坝村的农户,前几年开始才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苹果树。“当初谁也没指望那几棵苹果树能挣钱,水果嘛,放在田间地头让孩子们解解馋。”两年过去了,曾经几棵为了解馋的苹果树成了全家人发财致富的主力军。财也发了,馋也解了。
今年,余明达又扩种了2亩苹果树,共计4亩,剩下一部分土地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给了当地的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1600元。
眼瞅着黑石头苹果在市场上有了知名度,种植苹果的农户越来越多。“钱也挣了,果园也有了,这日子……”余明达边说边笑,向我们指着他家的果园,“你看,明年旁边那块地我也把它全种苹果算了”。
今年,河坝村共种植苹果2300亩,全村720户人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靠着果树过上了花香果满园的日子。
曾经的河坝村,拥有一大片平坦的坝子,但农民总是刀耕火种,守着古老的种植方式把一抔黄土翻来覆去的搅弄。“这样下去,再好的坝子也富不了大家。”村支书朱家银每每看到这个坝子心里愈加不是滋味。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让河坝村改头换面。
“还是要有新思路。”顺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朱家银发动百姓尝试新的致富方式,自己率先大规模种植烤烟,并带领百姓在坝子里发展生态观光果园。
几年的时间,果树长起来了,效益不仅仅挂在树上,也鼓在腰包里。农民们宜烟栽烟,宜果种果。绿油油的烟田和成片的果园协调共生,让这片山坳里的坝子格外耀眼。
“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就一定要改变,改变发展思路,改变生产方式。”朱家银这样说。河坝村人用“改变”二字书写了村子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