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警徽驱“云雾”
作者:周礼雄 时间:2016-12-17 阅读:428
擦亮警徽驱“云雾”
——石门乡派出所服务民生工作侧记
通讯员 周礼雄
他们,不讲条件待遇,克服没有单独办公用房的困境,翻山越岭,风雨无阻,把派出所“搬”到群众家门口。
他们,聚力保民安,群力护和谐,在云雾深处吹响“保驾护航”的最强音,“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威宁39个乡镇之首。
他们,永葆执法为民本色,连续五年保持队伍“零违纪、零违规”,成为一支执法为民、保民平安的廉洁警队和公安精兵。
他们,就是威宁石门乡派出所“护民警队”。
练“内功”,带好队伍树形象
队伍管理,是派出所工作的核心所在。在队伍管理上,石门派出所打破“从严治警一本书”的“玻璃罩”,紧密结合实际,以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为切入点,采取月度分析、季度总结、定期排查等方式,精准绘出队伍思想状况分析图,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人员,进行“拦头教育”,确保“露头就打”。同时,实行“民警包保辅警”制度,将全部辅警人员平均分配给民警包保,绷紧了“一岗双责”的责任弦,实现了队伍稳定。
2014年2月,该所教导员因工作需要,被抽调至县局法制工作大队工作。为此,队伍管理的重担,全部压在所长武绍坤一人的肩上。
派出所的辅警队员,大都刚成年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社会阅历浅,思想易波动,这给队伍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可武绍坤没有泄气,用爱“子”不宠“子”之心,既当“爹”又当“妈”,与队员时刻交心谈心,了解其心声,教他们如何生活、工作和成长。在他的努力下,石门派出所连续五年保持着队伍“零违纪、零违规”的记录。
当“邮差”,把派出所“搬”到群众家门口
“石门坎石门坎,上山下坡都是坎,站在山头面对面,走路半天难见面。”这是石门乡百姓形容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石门乡,位于贵州与云南交界处,距威宁县城140多公里,是威宁最边远、贫困的乡镇。石门派出所也成了威宁条件最艰苦、距离最边远的派出所。
“山高路险岩石多,群众冷暖记心窝,为给百姓解难题、风里雨里不退缩”。大山、云雾、泥路,虽能延缓当地群众攻坚脱贫的步伐,但不能阻隔派出所民警为民服务的那一腔热血。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石门乡大部分50岁以下的群众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有的村寨由于地处偏远,村民到乡集镇要走五六个小时。很多老人因腿脚不便,一年很难到乡里赶一次集。针对此情况,武绍坤就带领派出所民警,用警用装备包背着办理二代证业务的办公用品,法律宣传手册,翻山越岭,深入边远村寨为群众办理二代身份证、办理户籍业务,了解村情民意,宣传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把派出所“搬”到群众家门口。
寒冬,冷雨。天黑,路滑,坡陡。年丰村三组村民陶大叔家的长女,由于受到苗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生下一女后,遭到婆家嫌弃,便带着女儿一直在娘家生活,母女俩一直处于黑户状态。听到民警邓兴江的汇报,所长武绍坤不敢怠慢,处理完手中的事务后,不顾天黑,和小邓一起驱车赶往陶大叔家。
汽车沿着泥泞的山路,蜗牛般行进在乡间泥路上,车轮不时打滑,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系上了安全带。经过近2个小时的提心吊胆,终于到达了年丰村。当晚,2人回到派出所时,已是夜间22点。三天后,当小邓将一本崭新的户口本送到年丰村时,陶大叔全家喜极而泣,紧紧拉住小邓的手,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像这样的实例,在这片近141个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胜枚举。
据统计,近三年来,民警深入辖区为群众办理二代身份证 2200余张,送证上门服务140多次,免费为辖区困难群众和老弱病残群众办理户籍业务330余次。
投“石子”荡起群众满意一池“春水”
石门乡,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遗址之乡,曾一度时期陷入了“偷牛盗马”、“两抢一盗”等案件频发的混乱中,群众怨声载道。
2013年,在毕节市群众安全感测评中,石门乡排名全县倒数第一。
群众看治安,关键靠公安。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重担落在了当地派出所的肩上。
将压力变为动力,派出所全部民警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走村入寨展开调研,仔细分析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因素,找准群众防范上的漏洞,动员群众一起群防群治。经过近半年的日夜坚守与不懈努力,最终将长期盘踞在石门乡的两个偷牛盗马团伙彻底摧毁。
在当年的社会公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测评中,石门乡以97.27%的指数,排名全县第一。2015年又以97.99%的指数,再次位首全县乡镇之列。
让民警们感到更加欣慰的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辖区未发生过一起偷牛盗马案件,各类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呈大幅下降趋势。
吹“劲风”,把平安和谐送给千家万户
“修通一条路,架起一座桥,就为群众推开一扇致富的大门。”面对2020年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石门乡作为全省、全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火力点”,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再也阻止不了石门乡“破茧”脱贫的大势所趋。
2015年8月,石门乡被确定为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的重点联系乡。这个1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苗族文化复兴地”相继迎来300多个工地“争先斗艳”的壮观场面。然而,各类项目的推进,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带来一些社会治安问题,这对派出所来说,无疑是极限挑战。
征地修路、应急处突、安保维稳……一件件事关“石门解贫”的头等大事,让派出所“操碎心”。面对接连不断的任务指令,派出所民警不畏艰辛,却倍感压力。发展的机遇给石门乡的社会治安提出更高要求,怎样才能因地制宜,积极回应辖区2万多群众平安和谐的期待?
今年11月份,驻扎在石门乡的中交二公局威宁农村道路扩建项目公司,一夜被盗走200多升柴油。该公司项目经理戴建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通了报警电话。接到报警后,武绍坤立即带领民警邓兴江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仔细勘查后发现,“盗油行为”极有可能是公司内部员工所为。于是,民警便围绕该公司员工展开调查,经过近12小时的走访摸排,最终将嫌疑人陈某抓获。
事后,戴建军将一块印有“破案神速、公正廉明”的锦旗送到派出所,并说出了报案的缘由。
原来,戴建军报警,只是希望派出所民警到场,起到震慑作用。因为其公司常年在外作业,类似案件一年要发生数百起,但从未破过案。可没有想到的是,石门派出所民警能在短短的12小时内就破了案件,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石门派出所让他改变了对公安机关的看法。
说到山区破案,民警朱圣杰是最深有体会的。一个人行走在云雾笼罩的大山中,每天步行上十里山路,能见度不足200米,听得见的只是“呼呼”作响的风声,脸、胳膊被晒掉皮,裤腿、袖口被稀泥裹满,摔倒、磕伤、脚底起泡……这些,对石门派出所的民警及队员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近三年来,当场办结群众诉求576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21起,有效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冬雪欲白千里草,春风又红万朵花。如今,行走在石门乡,每天都会有这样的景象。校园门口,有警员疏导交通,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集市街头,有民警提醒加强防盗、防火、防诈骗;大村小寨、施工场地、处处都有民警的身影。
这些一个个简单动人的日常故事展现的却是石门派出所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精气神,构建的是和谐的警民关系,石门乡千家万户的平安,在每一个清晨,派出所民警都会和当地群众一起,“生火”驱赶层层云雾,迎着“平安和谐”、“脱贫攻坚”的霞光,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