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助力山地旅游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6-12-19 阅读:196
本土文化助力山地旅游
——访政协第十四届威宁自治县委员会委员苏涛
记者 沈光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针对乡土山地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未来的旅游建设规划,记者采访了来自县旅游局政协委员苏涛。
记者:苏涛委员,您好!请您谈谈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感想?
苏涛: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中学校长,一直醉心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研究,被社会家长学生列为“不务正业”的典型。调到威宁旅游局工作并成为政协“新兵”,说明威宁十分关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选新一届政协委员,我可以从此名正言顺地舒心工作,为政府工作特别是乡土山地文化旅游建言献策,出计出力。
记者:您作为来自旅游局的政协委员,请谈谈旅游推介工作的建设成果?
苏涛:近年来,威宁成功举办了市旅发大会和“撮泰吉”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推出了大型旅游推介晚会《浪漫草海》和威宁音乐宣传片《印象乌撒》一、二、三集,并在全市的文化比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在去年的全省、全国民运会中,我主持创意编导的作品《乌蒙彝式摔跤》先后斩获金奖,是继《阿西里西》之后威宁文化第二次走向全省全国。
记者:你认为目前威宁旅游产业发展中,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努力?
苏涛:在石门、板底、草海的旅游建设中,许多本土文化正在被吸收融入,但在几次规划会议上,大家都提出文化精神元素展示不系统、不突出的问题,目前的思路和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建设需求,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打量和思索。
当前,威宁正在推进草海、牛栏江景区打造等重要旅游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最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留不住各个村寨的特点、文化,致使“乡愁”消失。景区建设停留在民族符号、文化元素模仿的层面上,没有系统内容,导致不耐看、不好看,有城市公园倾向,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灵魂,不能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十三五”开局,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在旅游建设上有何构想?
苏涛:我希望政协站在县的层面上,利用好文化体育、民族宗教等各界别的精英荟集优势,发挥他们在文化圈子的力量,联合省内外的文化学者、专家,为威宁创意、设计出接地气、有土味的文化产品。建议成立“威宁本土文化智库咨询小组”,平时开展好基础工作,为规划部门和主管领导建言献策,出计出力,最大限度满足当前“旅游大建设、乡村大改造”的需要,为多彩威宁再添彩。
记者:请您结合所在工作岗位,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
苏涛:在做好旅游推介本质工作的同时,我将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五个威宁”建设,坚持“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目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