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0

唐登云:闯出来的百味人生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6-12-20 阅读:166


   如果时间倒流回1990年的纳雍县水东乡木城村,在那个偏僻的村落里,我们就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个14岁的小男孩刚刚读初一,由于家里条件特别贫穷,他住不起学校。每天,他要翻过几座大山,走过山间陡峭的山路,小跑近一个半小时才能走进书声琅琅的校园。一天来回要三个多小时。
  周末,当很多同龄的孩子都沉睡在梦中的时候,这个14岁的男孩被父母轻轻的叫醒,外出托运煤炭回家烧火。晚上七点多钟,方才回家。
  但是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男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上的前几名。小升初的时候,他是他们班级54个学生中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人。
  镜头中的那个男孩就是如今登云预制厂的负责人唐登云。今年40岁。
  初见唐登云,他非常客气礼貌,为人不拘小节。在了解了来意之后,他立马甩手“不行不行,我不太会说”。他谦虚、温和。一番交谈之后,方才发现,眼前这个穿着商务装,第一眼看上去严肃的商人其实心思细腻,能够侃天说地,非常风趣幽默。谁又曾想,年少的他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
  听完他的故事,我更加坚信,人生之路,只有苦尽才有甘来。年少的勇闯人生路才能换得人生的一马平川。
 
背离父母远走上海
 
  唐登云依旧清楚地记得,1991年,那件从南京寄来的毛衣。那个时候唐登云15岁,学习成绩优异,家中兄妹众多,很小的时候,唐登云就深深的触摸到了贫困。唐登云的大哥几年前就外出打工。唐登云和父母在家,同班同学都住校读书,只有他,因为条件的艰苦只能走读。每天要比别人早起两个多小时。
  生活在这样的贫困家庭,唐登云很早就感悟到了生活的心酸。然而,那个时候的他还在没有能力去外面的世界奔走 。直到唐登云上初二的时候,家中大哥从南京给他寄回来一件毛衣和一百块钱。这两件在今天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却在当时给唐登云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震撼。
  这100块钱成了他独自远走上海的第一笔钱。他悄悄躲着父母离开了学校,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后又转至江苏。这一走就是13年。
  在这13年中,唐登云尝试了很多种工作,他先后修过路、进砖窑打工、进螺丝场、在泡沫厂打工、做泥水工……苦尝人生百态。
  起起伏伏,跌跌荡荡。直到2007年,唐登云靠着在老家挖木矿的二万五千元钱到了威宁开创属于他自己的预制厂。那段时间,他常常睡在水泥管道内,和手下弟兄们同吃同住,日夜不分的忙着新厂的开业。随后的几年,恰逢威宁五里岗工业园区大开发,他的事业开始风生水起,芝麻开花。
  如今的唐登云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回头看那段艰难的人生奋斗史,他留下的只有四个字“真诚、踏实”。

返乡修路报乡梓
 
  2012年前的木城村,水不通、路不通,当地的村民要外出,必须要经过长达近6公里的山路,山路盘旋,每逢下雨的季节,坑坑洼洼的泥路成了出行的一大障碍,出一次门整个裤子和鞋子满是泥点,这条路成了当地村民心里的一大隐痛。村民们喝水要走很远的山路一桶一桶的将水挑到家中。喝水艰难。
  在木城村的那条路上,唐登云磨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在那条山间小路上奔波去学校,早起去拉煤,也是从这条小路上远走打拼,汗水滴落在这里无数次。每一次回家探望家中母亲,唐登云都能够从这条泥路上看到当年生活艰辛的影子。
  2012年,唐登云回到家乡,在和家中弟兄商量之后,他们筹资了近三十万元,组织当地百姓投工投劳,把近6公里的山间小毛路做了彻底的改变,把一汪活水引到家乡近50户村民的家中。
  “以前太苦了,既然现在有这个能力,为村民做些事情也是可以的,我回家看母亲方便,村民们出行也方便。”唐登云说。正是在这个年少外出打拼少年的努力之下,曾经路不通水不通的纳雍县水东乡木城村结束了上一段艰难的历史。

耽误什么都不能耽误教育
 
  在唐登云的登云预制厂里,有将近100个工人,他们大多数都来自他的老家纳雍。自然而然的,这批工人的孩子很多都成了留守儿童。
  历经少年时期艰难的打拼,唐登云对于教育的重视少有人能及,当得知很多工人的孩子都在家中不能读书之时,唐登云站了出来。四处奔走,为所有的职工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让人家给你打工,你必需要解决好别人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孩子读书的问题,一点不能马虎。”也正是他的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他的工厂里,工人们对他很是敬重,很多工人从他一开始打拼就更随着他,一直到现在。
  每一年回家,只有有机会,唐登云总会带上大包小包的各种学习用具到家乡的木城小学去看望当地259个学生。唐登云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物质上帮助这里的孩子,从精神上鼓励他们勇敢的跳出壁垒,寻找自己的人生。
  去年,唐登云得知板底乡两个孩子父亲去世,母亲不知所踪,两个正是读书年龄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唐登云决定对这个家庭予以资助。姊妹两个人读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承担。
  “其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人家有难帮助一下,别的都可以耽搁,我觉得教育不能耽搁。”在威宁这片热土上,唐登云收获了自己的事业,也收获了公益路上的各种点滴感动。他说:“威宁是我的福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