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04

威宁抗战记忆:抗战阵亡将士和抗战死难同胞纪念标

作者:赵庆能 时间:2025-09-04 阅读:10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威宁自治县第一小学内的“抗战阵亡将士和抗战死难同胞纪念标”前,手捧鲜花轻轻摆放,低头默哀追思先烈,庄严宣誓传承精神,以最质朴的方式告慰抗战英烈。
  这座静静矗立的纪念标,是威宁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坐标之一。它以青石为骨,以文字为魂,静静诉说着80年前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悲壮岁月。人们驻足标前,仿佛能听见80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回响。
  时间回溯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威宁,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迅速掀起抗日热潮。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贵州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应运而生,威宁各族群众、各界人士不分民族、不论阶层,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马学科、郭建臣、陆宗棠、马昆等一大批抗日志士从这里出发,用热血书写了 “保家卫国” 的誓言。
  为铭记牺牲的将士与同胞,1939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两周年之际,贵州省各界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精心修建了这座纪念标。它采用等边三棱式造型,由整块青石雕琢而成,历经80余载风雨仍保存完整。标座三个棱面以苍劲的魏体阴刻题词:正面上款清晰刻着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正中是时任威宁县县长何书昆亲笔题写的 “为国争先” 四字,字字铿锵,尽显不屈风骨;右面刻有 “抗战死难同胞纪念标”,左面则落款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七日 贵州全省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唯有左侧部分题文因常年风雨剥蚀,已难辨全貌。
  岁月流转,精神永存。这座纪念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1998年12月,它被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专门修缮与保护;2006年,又被原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确定为地区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点)。如今,威宁城区多所学校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每逢清明、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敬献花篮、聆听抗战故事、重温爱国誓言等活动,让红色记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今天,我们敬读碑文,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作鲜活的集体记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