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04

“文化抗战”的威宁记忆

作者:赵庆能 时间:2025-09-04 阅读:107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深重国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连连失利,国民党国内部“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情绪弥漫,以宁汉戈、浦光宗、宋方等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活跃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威宁,发起一场场“文化抗战”,在烽火中点燃一盏盏明灯,威宁人民的革命意识不断觉醒,民主运动、武装斗争不断高涨。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一起触摸时光印记,聆听历史回响,让信仰的光辉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1939年,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地下党员浦光宗、宋方夫妇到威宁,分别以宣(威)昭(通)公路工程师、威宁县立女子小学(今威宁第二小学)教师的身份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浦光宗通过公开身份在公路工程处组织时事座谈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会等集会,发放《南方日报》《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报刊,宣传进步思想。宋方组织进步师生通过编歌传唱、演讲、游行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
  1940年,中共贵州省工委派党员宁汉戈由思南县到威宁,以县政府农村合作指导室负责人的公开身份组织信用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村工作,并借此途径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宣传革命思想,扩大进步力量,同时号召和组织农民搞产品义卖,捐资支持《新华日报》的出版发行。
  当时,滇、黔中共组织无直接联系,宁汉戈与浦光宗、宋夫妇亦未经组织介绍,但从言行中,双方都意识到是自己的同志,彼此心照不宣,关系甚密,互相配合开展工作。他们充分利用合法的公开身份,不失时机地开展抗日宣传等活动。
  1940年5月,宣(威)昭(通)公路竣工,浦光宗、宋方夫妇返回云南,另行安排工作。同年8月,思南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宁汉戈原系该县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受到牵连,被威宁县国民党当局逮捕,10月宁汉戈得友人帮助越狱成功,前往重庆找党的组织联系,后转赴延安继续为解放事业奋斗。
  文化的强音,常常在最黑暗时震烁;文化的震颤,也常常在最危险时产生。虽然浦光宗、宋方、宁汉戈转战到其他地方继续奋斗,但威宁这片红色热土上进步思想的星星之火被点燃,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进步青年、学生、农民等踊跃加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捐资捐物、参军入伍成为社会潮流,1939年7月7日,贵州全省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建立“抗战阵亡将士和抗战死难同胞纪念标,纪念抗日战争中殉难将士和同胞。国民党当局受到极大震动,思想控制瞬间土崩瓦解,红色传承至今仍在威宁大地煜煜生辉,愈发光亮。
  在14年抗战烽火中,无数的抗日英雄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前赴后继、宁死不屈,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英雄赞歌,抗战精英在血与泪中凝聚。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苦难历史不容忘却,抗战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只有铭记历史、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让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照亮和平发展的新征程,让这面精神旗帜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