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336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吴梅村为何写威宁可渡河唱大明挽歌(外一篇)
新闻作者:陈进功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痛苦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吴梅村的《圆圆曲》标配性诗句。由于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此诗几乎家喻户晓。而吴梅村之名也随之传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关于吴梅村的其它事迹知者甚少,更不知他还有过描写威宁“盘江西绕七星关,可渡河边万仞山”的大气之作。有道是:世人皆道圆圆曲 尽怨红颜怒冲冠。
  那么吴梅村来过威宁吗?很遗憾,吴梅村没有来过威宁。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晚年一直居家著述,并未到达西南贵州威宁。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吴梅村曾有一首诗载入《威宁县志》。
滇池铙吹 其四
盘江西绕七星关,可渡河边万仞山。
陇上旧传收白帝,南中今喜定乌蛮。
龙坑壮马看驰骤,鸡足高僧任往还。
辛苦武侯停节处,残碑零落草斑斑。
  初看此诗,笔者也以为吴先生曾从毕节经威宁过可渡河去昆明,带着好奇心追踪诗人年谱,查《吴梅村传》,发现诗人一生从未到达云贵,他对于云贵诗歌描写不是即景写意,而是感时伤怀。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描写错误,“盘江西绕七星关”一句是错误的,不管是南盘江或者北盘江均未经过毕节七星关,也不可能西绕七星关,说明他并未亲到七星关,是书斋里错误的想象描写,其它语句来自历史典故。
  那么吴梅村为何要写威宁可渡河呢?
  这与他的政治生涯和精神生活有关。刚才上文谈到,吴梅村乃明朝遗老,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写下《圆圆曲》讽刺吴三桂,吴三桂曾意欲花巨资毁绝此诗刻板而未成,吴梅村也未答应不再刻印此诗,说明吴梅村心中的大明情节,对吴三桂降清的鄙视。
  然而造化捉弄人,吴梅村由于名气大,入关的清政府岂能放过他的政治价值,顺治帝直接发布诏书招他入京任职,这对于有道德洁癖的吴梅村是晴天霹雳,进退两难,家人也力劝他顺应时势,进京任职。然而心中那道“贰臣”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成为一块心病,后来以养母去世为由辞官回归故里,安度晚年。
  回乡之后的吴梅村并未完全沉醉在颐养天年和著书立说之中,密切关注南明政权抗清局势,这是他心中的一丝亮光,一点寄托,一点希望。然而失望的消息接踵而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标志着明王朝的最后一点薪火被灭熄。这给晚年吴梅村最大的打击,痛苦之余写下大明王朝挽歌《滇池铙吹》四首,写可渡河那是第四首,四首诗全为借古伤今,但迫于文字狱也只能是隐晦表达心中的隐痛。
  我们看看那四首诗写了些什么?
滇池铙吹 其一 
碧鸡台榭乱云中,旧是梁王避暑宫。
铜柱雨来千嶂洗,铁桥风定百蛮通。
朱鸢县小输賨布,白象营高挂柘弓。
谁唱太平滇海曲,槟榔花发去年红。

滇池铙吹 其二
苴兰城阙郁岧峣,贝叶金书使者朝。
海内徵输归六诏,天边勋伐定三苗。
鱼龙异乐军中舞,风月蛮姬马上箫。
莫向昆明话疏凿,道人知已劫灰消。

滇池铙吹 其三
霭翠奢香祠总荒,芦笙吹彻障云黄。
纵擒有策新疆定,叛服何尝旧史亡。
鬼国三年劳薄伐,王师五月下殊方。
澜沧肯为他人渡,不许窥人有夜郎。

滇池铙吹 其四
盘江西绕七星关,可渡河边万仞山。
陇上旧传收白帝,南中今喜定乌蛮。
龙坑壮马看驰骤,鸡足高僧任往还。
辛苦武侯停节处,残碑零落草斑斑。
 
  铙是一种军中乐器,铙吹即铙歌,军中乐歌,军中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铙是一种打击乐器,类似于锣。诗人借军歌唱出心中的苦闷与彷徨,四首诗没有一首读来有为清政府当吹鼓手唱赞歌的喜庆欢欣之意,全为借写西南历史咏古怀今 。
  第一首写得伤感,云南的金马碧鸡、风雨铁柱、都已成过往,滇海太平的挽歌是谁在吟唱,您看那红火的槟榔花,那是往日的风采,不知为谁开放!第二首写元朝灭亡大理国,大理国贝叶经书向元朝奉等历史,高宗伐鬼方三苗等文治武功,但最后一句“道人知已劫灰消”道出诸多无奈。
  前两首写元朝之前的历史,后两首直接写明朝历史了,不能不说大胆之举。霭翠奢香忠实于大明王朝,为朝廷开通龙场九驿加强了边防力量,水西战马年年上供朝廷,有的直接选为朱元璋坐骑,养马基地称为“养龙坑”。傅友德沐英大军南征,可渡河边几度激战,平定云贵,这些明王朝文治武功在诗人笔下总是哀婉迷离,最后直接用“零落残碑”和斑斑泪痕结束四首哀歌。
  据施祖毓先生在《无奈之作·悼明哀歌》一文中考证,梅村四首诗写于康熙初年,时值吴梅村牵扯进一些朝廷大案下狱,友人为搭救他告知他写点歌颂清王朝诗歌,以便找点政治立场依据,于是吴梅村便写了这四首诗,于是成功出狱。对此笔者表示怀疑,这四首诗表面上有歌功颂德,但都在歌颂历史上平定西南之事,并未直接写吴三桂平定西南,而且每一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是那么的惆怅与落寞,用这四首诗来搭救吴梅村,清政府真是傻子吗?所以写诗救自己的观点存疑。也许就是吴梅村在人生低谷时期所写诗词,发泄心中不满,他的出狱与四首诗没有什么关系。

“渣男陈世美”在威宁如此为官
 
  京剧《铡美案》家喻户晓,陈世美作为天下第一负心汉的代言人,人人痛恨,欲除之后快。历史上真有陈世美吗?陈世美与威宁有何关系?笔者一一道来。
 
  一、历史上真有陈世美其人
  明朝万历《云南通志》记载,陈繁,字世美,直隶临淮县人,曾任云南都指挥佥事。这个陈世美是不是《铡美案》里的陈世美呢?目前没有相关史料论证,但可知明朝有人起名陈世美,而且官至云南地方大员。如果这个陈世美是剧中陈世美原型,那在云贵地区早就传开了,剧情人物也不必写为湖北均州人陈世美,直接写临淮陈世美不更好。看来云南官员陈世美与剧中陈世美只是名字巧合而已。也可以推测明朝时期陈世美的渣男故事影响范围不广,不然没人再取这个名字。《铡美案》故事影响广泛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后。但在明朝安遇时小说《全补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里就有“秦香莲还魂配世美”一回,内容与《铡美案》有些不同,秦氏被刺死后还魂抚养两个孩子报仇雪恨,包公“处死”而不是“铡死”陈世美。
  有点匪夷所思的是安遇时其人,生活于明朝中期,松江华亭人,早年中过武举,三代将门后裔,后迁居云南昆明府,撰有《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而陈繁陈世美也是在昆明为官,两人是否产生矛盾安遇时借写小说发泄心中不满,目前没有相关一手资料论证。
 
  二、湖北均州陈世美
  据湖北十堰童德伦先生考证,陈世美原型系湖北钧州(今十堰市丹江口)人陈年谷,字熟美。
  明代天启五年(1625 年)陈年谷出生于一书香门第,崇祯十四年(1640 年)在均州考取秀才。崇祯十五年(1641年)陈年谷在京国子监就读,清顺治五年(1648年)陈年谷与秦馨连结婚,清顺治八年(1651年)陈年谷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陈年谷考取进士。 顺治十五年(1658年)调刑部任主政,顺治十七年(1660年)钦命陕西乡试复试主考。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贵州思仁道兼思石道按察司副使 、布政司参政。康熙三年(1664年)任刑部广东清吏司郎中。康熙六年(1667年)调任贵州贵西道兼威清兵备道,康熙十年调江西驿盐道,十三年调户部郎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致仕还乡。从以上履历看出陈年谷为清初进士,两次出任贵州地方大员,并在威宁任职近四年时间,政绩颇有建树。
 
  三、陈年谷与陈世美之角色关系
  据湖北十堰市民间传说,陈熟美、陈世美又名陈年谷,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当时清官。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意欲借此摸黑陈年谷,发泄心中怨恨。而真实的陈熟美和妻子秦馨莲却是一对恩爱夫妻,白头偕老。
  此传说颇为广泛,连郭沫若在一次历史研究会上都说:“其实陈世美是个好官。”也就是说郭老也认可陈年谷就是陈世美原型。然而明朝安遇时《包公案》里的陈世美如何解释呢?据笔者推测,安遇时落魄举家迁往昆明定居,在昆明遇到陈繁陈世美,同为江南士子,一个是临淮县人,一个是松江华亭人,工作生活产生摩擦,落魄中的安遇时借写小说赚钱度日,于是把陈世美与秦氏忘恩负义之事编在宋朝大力宣扬。无巧不成书,湖北均州陈熟美与秦馨莲夫妻拒绝亲戚同乡跑官买官的做法,于是怨恨者把小说与生活相结合改编为喜剧《秦香莲》或《铡美案》。一时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戏,陈世美的作为忘恩负义典型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四、陈熟美在威宁如何为官
  据《大定府志》记载:陈年谷、奉天人,康熙六年(1667年)任贵州贵西道兼威清兵备道。据笔者查证,陈年谷科考时籍贯填的是“顺天人”,非“奉天”,疑《大定府志》记载有误。
  由于陈熟美之前在贵州思南一带安抚苗民的出色政绩,1667年康熙帝再次任命他接替刘芳声任分巡贵西道。
  陈熟美一家日夜兼程赶往贵州,在贵阳见过贵州巡抚罗绘锦和云贵总督卞三元后便匆匆向威宁一路西行。
  陈熟美在威宁施行仁政,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收到百姓普遍赞誉。从康熙六年四月至康熙九年元月在贵州任贵西道兼威清兵备道期间,他经常深入巡视各地,团结土司和基层官员,广施仁政,在教导和宣谕方面作了许多善举。例如减轻各民族的徭役,减轻各族黎民的赋税。陈熟美曾办武馆培训地方武装,对维持地方自治、治安起了很大作用。对于个别土司贪污受贿,一经查出,批评教育,使其知过改过。他深知手握兵权,不敢滥用暴力,一旦发生征剿战斗,伤亡绿营兵马、耗费粮饷,而且结怨于各民族。陈熟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少政事,他都顺应督、抚与各方面的政见去执行。陈熟美在贵州任贵西道期间,历经艰辛,因水土不服,气候多雨,患风湿症,仍坚持政务。从康熙六年至康熙二十四年六月未发生叛乱。
  康熙九年二月,吏部下文调陈年谷任江西省驿盐道兼按察司副使。驿盐道是主管一个省的盐政、盐价、盐的调运等事宜的官,可见朝廷对陈熟美之信任。
  陈熟美确实是清初官员中比较正直无私,敬业为善的好官员,对于那些诬陷之词姑妄听之,戏曲毕竟是戏曲,知道陈世美的故事来源,分清历史真相。只要做人做事坚守人生底线,任何的污蔑与攻击都是“只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