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界对阿都站位置的判断
查今昭通、威宁、宣威、曲靖一线,唯宣威市有乡镇级地名“阿都”,《云南地方史》认为阿都站即今宣威市阿都乡[4];由于阿都乡偏离可渡至宣威官道,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作了修订,认为阿都站在可渡河附近的宣威市杨柳镇[5]。
二、“阿都”地名概说
要准确定位阿都站,必须先从“阿都”地名说起。“阿都”作为地名,本是人名始。大多是乌蒙山地区古代彝族人的名字,从人名发展到家支名,最后演变为地名,意为“阿都家的地盘”或“阿都家居住的地方”。笔者在腾讯地图搜索,或大或小,该地名在乌蒙山地区很多县(市、区)都有遗存。我们先分析一下与乌撒乌蒙等地历史密切相关的几个“阿都”地名来源。
1、四川省布拖县“阿都”。源于阿都土司,其范围大概为该土司势力所及的普格、布拖、金阳等地区。《经世大典辑校》记载:“乌蒙军先攻阿都百姓,次攻建昌,烧乌蒙总管廨舍”[6];《元史·地理志》记载:“建昌里州,唐隶巂州都督。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传至纳空,随建蒂内附。中统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顺,隶乌蒙。”[7]由于此“阿都”距乌撒较远,故李正清认为《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的“乌撒路领阿都部”是“乌蒙路领阿都部”之误[8]。
2、.贵州省威宁县“阿都”。《经世大典辑校》:“乌撒蛮阿都、普信及乌蒙阿桂,阿察多等,杀掠皇太后及梁王位下人畜”[9];《乌撒简史》记载:“在乌撒辖区内,有‘阿都十七支,阿那十八房’”[10]。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收录有“阿都”地名[11];今在腾讯地图搜索,威宁县东风镇有“阿都冲子”地名。
3、贵州省赫章县“阿都”。赫章原属威宁县,是古乌撒部的属地,1942年析置建县。《布默战史》记载,“阿都乃素”本是人名,演化为“部”名[12],其宗室及属民迁徙到赫章后,在各支系住地留下了众多“阿都”地名,在民间记忆流传。由于阿都乃素家支在赫章县分布较广,元代“阿都部”又从明清历史记载中消失,故《赫章彝族词典》等典籍把“阿都乃素部”当作元史中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下辖的“阿都部”[13]。
4、云南省彝良县“阿都”。明初刘基《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记载:“益良州:益娘部,昔乌蒙之裔豆于撒所居之地,后为芒部酋十三世孙阿都夺据之,子孙相继守治。”由于《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另有阿都部即旧阿头部的记载,清乾隆《镇雄州志》又把此“阿都”当作元史中乌撒乌蒙宣慰司下辖的“阿头”,认为该地域与易溪、易娘一样,“元时皆属乌撒,至此移属芒部”[14],元代乌撒部势力是强大,但至今未见其领地延伸到今天的彝良县城周边的证据。“阿都”地名在彝良县域一直存在:1962年成立大河区,有阿都公社,1984年改为阿都乡;1988年撤区建乡镇,“阿都”为角奎镇所设办事处之一。[15]今在腾讯地图搜索,“阿都”为角奎镇下辖的行政村。
5、云南省宣威市“阿都”。《明实录》记载:弘治十四年八月,乌撒军民府可渡河巡检司报闰七月下旬当地连续三日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冲坏桥梁、庐舍,压死人口、牲畜甚众”“又本府阿都等地方,自八月以来,亦连日烈风、暴雷、淫雨,震动山川,淹田土二百余处,民死者三百六十余人,房屋、牲畜漂流者无算。”[16]由此可知明代可渡河南面的阿都属乌撒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记载,“阿都”是彝语人名,是“阿都嘎”的省写;“阿都嘎”的意思是“阿都家住的上面”,即今宣威县阿都乡人民政府驻地。[17]
在腾讯地图搜索,乌蒙山地区的“阿都”地名还有很多。上述五处比较典型,皆从人名发展为地名,至今依然使用,但都不是元代乌撒乌蒙宣慰司设置驿站的“阿都”。
三、阿都与阿底是同一地名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十四)记载:“阿都府:旧阿头部,唐阿头部。在乌撒乌蒙两界之间,亦必畔之裔居此甸。宋元隶乌蒙,见乌撒有吞并之心,遂与结亲隶乌撒部。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初设答鲁花赤领本部民,后罢为阿头部,属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本朝立阿都府,改属四川布政司。”从中可以看出,《元史》所载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下辖的阿头部,是阿都部的前身,唐代就存在该部,位置在乌撒乌蒙两界之间,是一个独立的部落;其家族与必畔(东川部)同宗,本隶乌蒙,见乌撒欲吞其地,遂结亲投靠乌撒以自保。下列材料继续补充说明该问题:
1、《威宁彝族词典》记载:“‘阿底弥’(今威宁观风、牛棚和中水等地,面积近两千平方公里)。因其历为彝族‘阿底’氏(汉姓禄)诸目所据,故名,意为‘阿底家地方’。《大清历朝皇帝实录》和其他官方汉文史志有时简称‘阿底’。”[18]该地域位于今威宁县城西北方向,紧贴昭阳区、鲁甸县、会泽县,符合“在乌撒乌蒙两界之间”的历史记载;阿底土目“系笃米第六子米齐齐之后”[19],可知元代阿都部族源与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阿底部一致;“阿都”“阿底”语音接近,当是同音异写。
2、《西南彝志》记载:“乌撒家地界,上至米脑再,下至色洪然,左至蒙支箐,右至色脱恩,君长住妥洪”[20]。“米脑再”即“米嫩奏凯”的缩音,指乌撒家的西边地界,即今威宁县城西面高高的西凉山,主峰为贵州第三高峰陆家大营;沿西凉山往西南(今威宁县黑石头镇前往岔河镇一带)绵延逐渐降低的细小山脉,即彝族史志中经常提到的“竹子岭”;沿西凉山往北(今威宁县哈喇河镇牛街村),即乌蒙箐的边界,清《高宗实录》记载:“威宁州城西六十里地,名得胜坡,系夷目阿底地方,坡下即乌蒙箐,绵延二百余里,为昭通威宁联通奥区”[21];民国《威宁县志》:“乌蒙箐一名长胜寨,又名李子坪,在城西六十里。山势险峻,为昭通大道。石磴重叠,林木翁翳,虽晴晨晚霁,路亦泞淖,为西部险要处。”[22]考究乌蒙箐名称由来,当是阿都部(阿底部)隶乌蒙时就有的叫法。
3、阿都部见乌撒欲吞其地,遂与结亲隶乌撒。此时为宋元之际,乌撒部经过一度时期的衰落后重新崛起,在阿吉、德直、阿租、折怒等人的辅助下,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在与周边诸部的战争中,乌撒部取得了“出征四十七,赢四十三仗”的辉煌战绩[23]。见难抵乌撒的进攻,阿都部采用联姻的方式投靠乌撒,正式成为“俄索八部”[24]之一。
四、阿都站旧址在今威宁县观风海镇塘房村
说明了元代阿都即后来的阿底,在“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怎样定位“阿都站”的位置呢?其实历史建置沿革是有延续性的,总有蛛丝马迹可寻。
1、阿都站必然在威宁通往昭通的古道上,该段古道从东南向西北延伸,跨越阿都部(阿底部)地域。元代的阿都地域其实并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广阔。《明实录》记载,宣德八年,乌撒、乌蒙土官禄昭、尼禄争地仇杀,朝廷派使者干预,乌蒙把双方所争地的十分之三让给乌撒,双方息诉[25]。阿底家因此进驻“威宁中水镇高坎子上侧雨白丘”[26],顺田坝自此归乌撒管辖。元代威宁通往昭通的古道,自从进入乌蒙箐边境(威宁县哈喇河镇牛街村)起,至离开迤那镇进入牛棚镇辖地(原乌撒乌蒙分界处),约50公里路程。在这50公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就是观风海,这里有野鸡河汉墓群[27],明洪武年间设置的官防屯[28],明清沿袭的赵班、得胜坡巡检司[29],民国得胜坡分县[30],无一不是观风海历史悠久的见证。
2、设置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前的官防屯,在今观风海镇塘房村。这里有“店子上”“上街”“下街”“火神庙”“牛街”等地名遗存,曾经是非常繁华的地方。根据史料中的建置沿革和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该地比得胜坡巡检司历史还要悠久:得胜坡巡检司的前身是明隆庆六年设置的赵班巡检司;比赵班巡检司历史更悠久的官防屯,以驻军屯垦、防守弹压当地土酋为目的。明朝开国以后,自川入滇的通道以永宁、毕节、七星关过乌撒为主,乌蒙至乌撒线路基本荒废,官防屯的“店子上”“上街”“下街”“火神庙”等地名遗存,当是元代在此设置阿都站时留下的。另外,官防屯距离周边最近的耿家屯导航步行里程有33公里;耿家屯与马家屯、卯官屯等毗邻,周边屯地联结成片,可以互为犄角,相互照应。明代乌撒卫四十八屯,唯官防屯孤立于三十公里之外,可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3、《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阿都地名越章”[31];《乌撒简史》记载观风海古彝语地名叫“借茁”[32],“借茁”与“越章”,发音接近,疑为同一地名,至于用哪个汉字记录当时的土语地名,在于聆听者的临时判断。
4、《经世大典》记载:“至元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云南行省言:‘中庆至乌蒙结吉旧路,陆站一十一所,山路修阻,泥潦难行……本省差官历视得中庆由必畔至乌蒙结吉站,路平且近,可设七站,预为措置定位。’”[33]可以看出,至元二十八年前,中庆至乌蒙,必走乌撒。默书民考证《析津志·天下站名》成文时间在至元十八年二月至至元十九年三月之间[34],王颋认为《经世大典》站赤资料的搜集时间在至元二十二年[35];《析津志·天下站名》载乌撒宣抚司有兀撒站和枇杷站,《经世大典》记载乌撒宣抚司有乌撒站、必畔站和阿都站,兀撒即乌撒,枇杷即必畔;阿都站当在至元十九年至至元二十二年之间增设。
论证了阿都站在乌撒乌蒙两界之间,解决了两地相距一百一十多公里范围内无驿站的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后,从中庆出发,经杨林、矣龙、茂茂都(蒙古都)、马龙、不鲁吉、火忽都、木渠(荡坦)、枇杷(必畔)、乌撒、阿都,最后到达乌蒙结吉,共十一站,沿途驿站布置基本均匀。
五、结语
由于乌蒙山地区纷繁复杂的“阿都”地名,干扰了学界对元代阿都部归属的正确判断,李正清将阿都(阿底)部误作四川凉山里州阿都,认为乌撒领阿都是不可能之事,误判为史书之错;光绪《镇雄州志》因彝良阿都一直归属芒部,误认为该“阿都”元代属乌撒,明洪武年间始划归芒部;《赫章彝族词典》因“阿都乃素”家支世代居住,认为古阿头(阿都)部在赫章。由于“阿都”地名的复杂性,还影响了学界对元代“阿都”驿站的准确定位,认为阿都站就在可渡河附近。本文根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记载阿都在乌撒乌蒙两界之间、属于必畔之裔,以及《西南彝志》对乌撒家地西至米嫩奏凯、今威宁县哈喇河镇牛街村西面即为“乌蒙箐”古地名,推定古老的阿头(阿都)即明清、民国时期威宁最大的阿底土目。找到阿都部的准确位置,也就框定了阿都站的大致范围,再根据史料中的建置沿革和田野调查走访将其定位于今威宁县观风海镇塘房村。以塘房村为起点,用腾讯地图进行导航,步行至昭通旧圃(原乌蒙结吉站)60公里;步行至威宁二中附近(原乌撒站大概位置)54公里。观风海镇塘房村至威宁段要经过李子沟再上牛街垭口,即民国《威宁县志》中“山势险峻……石磴重叠,林木翁翳,虽晴晨晚霁,路亦泞淖”的路段;观风海镇塘房村至昭通路段,出驿站西北行上沙子坡梁子后一路下坡,道路宽广平坦,天气喜晴,从行程难易和地理情况来说,将驿站建置于观风海镇塘房村比较合理,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2][3](元)熊梦祥著;李之勤校释.《析津志·天下站名》校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210
[4]周玲.云南地方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0
[5][17]朱惠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22.122
[6][9][33](元)赵世延撰;周少川,魏训田,谢辉辑校. 经世大典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2020:344.344.528
[7](明)宋濂等撰;余大钧标点.元史 简体字本二十六史 卷1-34[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14
[8]李正清.昭通史编年[Z].昭通:昭通地区印刷厂(昭内图1996第6号):80
[10][23][32]王继超.乌撒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50.33.23
[11][22][28]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威宁县志[Z].1996:19.10.184
[12]王继超.布默战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66
[13]龙正清.赫章彝族辞典[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24
[14]张宽寿主编;《昭通旧志汇编》编辑委员会编. 昭通旧志汇编[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972
[15]云南省彝良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彝良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58
[16][25]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591.235
[18][19][24][26][30]禄绍康.威宁彝族辞典[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86.81.47.81.30
[20]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西南彝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370
[21]余铭.清实录彝族史料辑要[M].成都:四川民族研究所,1983:47
[27]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贵州省志 文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56
[29]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8
[31]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 第3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8
[34]默书民.《析津志·天下站名》成文时间考.中国史研究[J].2008(3):113
[35]王颋.元云南行省站道考略.西南历史地理研究2[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