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多小学更远,从海拉镇政府出发还有22公里,坐落在牛栏江畔的半山腰上。
翻过郁郁葱葱的仙狗大山,沿着挂在斜坡上的陡峭山路蜿蜒前行,40多分钟后便到了黑多小学。
暖暖的阳光洒满校园,上课铃声响起,刘艳龙抱着教材,快步走进二年级教室。“一站上讲台,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就浑身充满劲头。”刘艳龙说。“你刚到黑多小学时,学校是个什么样子?”记者抛出的问题,把刘艳龙的思绪带回到了11年前。2012年,大学毕业的刘艳龙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成为黑多小学的一名教师。
“我家是双龙镇的,之前从未来过海拉镇。听说海拉很远,但没想到这么远。”刘艳龙记得,他第一次来黑多小学,找拖拉机拉的行李。随着拖拉机在泥石山路上蹦蹦跳跳,刘艳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黑多小学,到底是怎样的一所学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刘艳龙终于看到了黑多小学,一栋老旧教学楼,孤零零地矗立在名叫大垭口的山梁上,两侧是陡坡。学校对面拐弯处,两小间平房便是教师宿舍,未接电,没有床,刘艳龙和几位新同事打了地铺,和衣而眠。那一夜,粗粝的山风拍打着窗户,发出嘶声力竭的吼叫。“既来之则安之吧。”刘艳龙心想。白天拖拉机的颠簸,让刘艳龙感到困乏,闭上眼,迷迷糊糊睡去。
“那段时间真的很难。”刘艳龙说,学校就在斜斜的山梁上,风很大,有一天狂风吹动粗砂石,把教室的玻璃砸坏了,寒冷的冬天,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
出行特别不便,下雨天骑摩托得穿水鞋,摔倒了,把摩托推起来,继续前行,翻过山梁时,整个人变成了泥人。
慢慢地,刘艳龙通过家访了解到,地处牛栏江畔的黑多村由于交通闭塞,土地破碎,条件艰苦,年轻人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家里就剩爷爷奶奶带孩子。
这么艰苦的地方,孩子要走出大山,只有靠读书。刘艳龙想着自己能够把这些孩子送出大山,改变他们的命运,便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于是便一心一意投入到教学中。
刘彦龙清楚地记得,他来到黑多小学后上六年级,班上一个叫刘仕霸的学生因家庭变故,准备不上学了,他知道后,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到孩子家里,看到孩子家庭条件艰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告诉孩子,不能放弃,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现在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时不时会打电话和我聊天。”刘艳龙欣慰地说。
“工作中我们常常担负起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刘艳龙说,放学后,我们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辅导学生把作业做完再回家,要不然回家后爷爷奶奶指导不了作业。有时候家访,看到孩子衣服裤子很脏,就帮他们洗干净再走。
慢慢地,这里的家长认可了这群大山外来的老师。刘艳龙和他的同事们早上起来,就会发现门前放着老百姓自家种的大白菜、核桃、柑橘......这是家长让孩子带给老师的。
就这样,刘艳龙在大山深处的黑多小学一干就是11年。一个个同事申请调走了,他还在;校长换了4任,他还在;一个个孩子走出了大山,他还在。11年,刘艳龙用辛勤和汗水浇灌了属于自己的骄傲:所上科目教学成绩从未掉出全镇前三。
2021年,当时的校长调走后,组织安排刘艳龙负责学校工作,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中。2015年学校从大垭口搬到新学校后,没有绿化,刘艳龙带着老师们上山挖树苗自己种;水不通,他带着老师们去维修水管......
“我也曾动过调走的念头。”刘艳龙说,“那是孩子在县城上完幼儿园后,准备上小学。我想调离县城近一点,好照顾孩子。后来我放弃了这个念头,做通老婆的思想工作,把孩子接到黑多小学读书,现在上二年级。”
“觉得有点亏欠孩子。”刘艳龙有些自责地说,不过想到大山里的几十个孩子和他一样,便也释然。
辛勤耕耘,收获满满。在刘艳龙的带领下,黑多小学教学成绩连续三年综合排名全镇第一,上个学期,六年级综合成绩和四年级数学综合成绩排名全县第二。“全县最偏远的村小教学成绩能够排名全县前列,很不容易。”刘艳龙说。
由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脱贫攻坚期间,黑多村1000多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县城,加上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把孩子带到身边读书,黑多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从200多人减少到现在只有48人。
“现在,黑多小学有7名教师和我一起坚守。只要黑多小学还在,只要有一个学生还在,我们就会一直坚守。”刘艳龙说,“我当初就是靠读书走出大山,现在回到大山,就是要把大山里的孩子一个个送出大山。”
在海拉镇,像刘艳龙一样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外乡镇、外县、外省的特岗教师有200多人,他们扎根大山,用青春和汗水,托起大山孩子的未来。
走出校园,回望这所牛栏江畔狭窄台地上的山村小学,背靠坚实的大山,鲜艳的国旗在暖暖的秋阳中迎风飘扬。操场上,刘艳龙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唱歌......欢笑声在大山里飘荡。
在孩子们心里,刘艳龙就是坚实的大山,用无悔的坚守,助力他们走出大山,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