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站上讲台的第40个年头,再有不到1年的时间,将光荣退休,离开坚守一生的讲台,一想到这些,邹元成的心里升起些许失落。40年的风雨教育路,就像一幕幕电影,不断在脑海中闪现。
那是1984年的秋季学期,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邹元成被海昌村村干部邀请为村里的孩子们上课,成为了民办教师。村干部说,你是全村最有文化的人,你得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教室是地主家的老屋,土坯房,盖瓦。我砍了两个杈杈,找了块木板漆上土漆,往杈杈上一放,就成了黑板。村里砍了棵姜子树,手工改成木板,往石头上一放,就成了课桌。”邹元成说,最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漏雨,孩子们搬着“课桌”在屋子里找不漏雨的地方。尽管教室简陋,但邹元成教得认真,孩子们学习努力。连续几年,海昌民办学校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全乡(当时叫海拉乡,后改为海拉镇)前茅。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90年,乡里一纸调令,把邹元成调到了公办学校海拉小学任教。“从家到学校要走两个小时。我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吃点早餐便上路,中午饿着肚子批改作业,下午放学后走两个小时山路回到家,才吃上一天的第二顿饭。”邹元成回忆。
“去时吃饱的,走下坡路,放学回来饿着肚子,走上坡路,脚趴手软,冒虚汗。”邹元成说,幸好那时人年轻,熬得住。
1993年,当时的海拉乡政府搬迁,邹元成和另外5个骨干教师一起被派到新选址的乡政府所在地创办洪辉小学。
邹元成清楚地记得,当时除了新修的6间教室,什么都没有。第一年招生,报名的娃娃太多了,教室装不下,没有办法,学校只得采取抓阄入学。
“我们在一些纸条上写上1,在一些纸条上写上2,然后揉成纸团。家长牵着孩子站在泥土操场上,学校领导爬上教学楼二楼,抓起纸团朝人群中撒。”邹元成说,打开纸团是1的,就高高兴兴去登记,打开纸团是2的,牵着孩子唉声叹气回家,第二年再来抓阄。
“想读书的孩子太多了,教室太少了。每年一年级升学报名,老师们心里都很难受。”邹元成说,有一年学校新增了一间教室,大伙说有教室了,来报名的都收下吧,可几天时间,报名登记的孩子就超过了500人,装不下呀,只得又抓阄。
后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洪辉小学新增了教室,新来了教师,适龄的孩子都有学上了。“全校学生最多的时候,达1600余人。”邹元成说,他教学生最多的一个班有113人。
几十年来,邹元成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教学上。“有一年,海拉中学初一招收55个学生,我教的43个学生全部录取。”邹元成说,当时,全班成绩连续三年全乡第一。
后来,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特岗教师来到大山深处,为学校带来了蓬勃朝气。不服输的邹元成就和年轻人一起,一直坚守教学一线,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学校变化最大的,是脱贫攻坚期间。2018年和2019年两年间,学校新修了教学楼,新建了学生宿舍,新建了学生食堂和操场,总投入超过了1500万元。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洪辉小学。据不完全统计,脱贫攻坚期间,海拉镇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30余个,投入资金超过5800万元。学校,成了乡村最美的建筑。
经历了海拉教育从抓阄入学到名列全县前列的沧桑巨变,邹元成不禁感叹:“孩子们太幸福了,教室宽敞明亮,每个学生一套桌椅板凳,孩子们有宿舍住,每天还吃上了美味可口的营养午餐。”
当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上“班班通”,当看到年轻教师制作课件,把书本上的画图在屏幕上变成动画后,邹元成终于感到力不从心。“教了几十年的书,最后自己变成‘文盲’了。”邹元成打趣说。
2021年,由于听力和视力严重下降,邹元成不得不离开一线教学岗位。
“我现在的工作是修枝剪草,美化校园环境。”邹元成说,他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到校。一边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一边给花草剪枝,心里就特别踏实。
每天放学后,看到孩子们搞社团活动,邹元成会陪孩子们练练篮球,跑跑步,教孩子们写写字练练书法。邹元成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感觉自己还年轻。
校园里,几棵合抱粗的柳树在微风中肆意舒展,那是刚建校时,邹元成亲手种下的,看着曾经的小树苗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邹元成就想起自己从教40年教过的上千名孩子,就像这棵大树一样,大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去年和今年,我又在校园里种下了60多棵柳树。”邹元成说,“组织关心我,让我美化校园环境,我就要把事情干好,让老师和孩子们有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我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邹元成眼神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