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坭村村民蔡四举正在自家麦田里收割小麦
本报讯(记者 陈逍) 眼下,金斗镇1.2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抢收抢割,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走进金斗镇杏子村,放眼望去,连片麦田褪去了翠绿的外衣,换上了由千万颗饱满麦穗编织而成的耀眼金装,随风起伏的麦浪在阳光下宛如流动的琥珀海洋。
一大早,村民赵德应和妻子就来到自家麦田里,忙碌地收割着一株又一株的麦穗,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
“我家种了3亩多小麦,今年长势很好,预计一亩能收400斤左右。收完这一季小麦,复种上玉米又可以让收入增加一些。”赵德应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乐呵呵地说。
麦穗黄,收割忙。在黑坭村的麦田里,成熟的小麦颗颗饱满、粒粒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将麦杆压弯了腰,农人们手持镰刀、伏身弓腰,小心翼翼地将小麦进行收割、捆扎、晾晒……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我们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合种小麦,我家种了3亩左右地,小麦脱粒后我拿去加工成面粉,再做成面条,一斤面条卖8至10元。”黑坭村村民蔡四举说,现在“金斗面条”香飘四方、声名远扬,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这也让老百姓种植小麦积极性高涨。
对村民来说,小麦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增加收入的重要农作物。金斗镇产出的优质小麦,为当地的面条制作提供了天然原料,这里的面条口感劲道、麦香浓郁、煮后久泡不烂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几天,位于黑坭村的顺为面条厂生产线开足马力高效运转,加紧生产发往宣威和昆明的订单,伴随着机器轰鸣,一挂挂柔韧的面条从面条机里“吐”了出来。
“我们生产的小麦面条,凭借出色的品质、醇厚的口感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大家认可度高。我们以‘贵廉网商城’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固定的‘回头客’也很多。”金斗镇黑坭顺为面条厂负责人李章勇介绍,每到小麦丰收期,面条厂就大量收购当地小麦加工成面条后畅销县内和贵阳、安顺、昆明、宣威等省内外城市。
一把金斗面,串起“致富链”。近年来,凭借着海拔低、光照足等小区气候优势,金斗镇立足实际,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冬闲时节大力发展冬小麦种植等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培育面条生产个体户和引进面条厂,壮大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据悉,金斗镇共种植冬小麦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于黑坭、三岔、河畔、杏子、高田等村(社区),预计产量360万斤,采收后供给该镇面条生产个体户和企业进行加工,小麦逐渐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