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晨光初醒,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村还裹在一层薄纱似的雨雾里。平原村夏家院组村民夏朝宽推开牛棚的铁门,4头体形壮硕的西门塔尔牛“哞哞待哺”。夏朝宽抄起一捆草料铺进食槽,牛棚里立刻发出“唦唦”声。
夏朝宽一边投喂草料,一边观察牛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去年卖了5头牛,收入2.5万余元,加上种的40亩苞谷、洋芋,年收入7万余元,比出去打工强!”
这个“强”字背后,浸满的是汗水。夏朝宽伸出双手,掌心布满厚茧。这双手,每天要铡草料,要清理牛粪,还要拌料、喂水。他笑说:“养牛,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在平原村,这样的场景已融入山乡的日常。
平原村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而气候冷凉,养牛是这里世代绵延的生计之一。以前,养牛主要为犁地耕作,正如老一辈常念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老话。
世易时移,如今养牛,早已超越耕作的辅助功能,牛棚里稳稳站着的牛群,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依托。
平原村的“牛事”要真正立住,光靠养殖户的汗水与坚韧远远不够。转机,出现在3年前。
2022年,平原村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标准化养牛场,带动村民发展养牛产业。
为消除村民后顾之忧,村里请来技术人员对养殖户开展培训,指导圈舍提升改造。有了技术支持,村里养殖户将自家的老圈舍进行改造,划分出草料间、待产房、堆粪棚等区域。“兽医每个季度都来给牛做体检,遇到问题打个电话,他们就上门服务。”夏朝宽说,镇村两级为养殖户创造了发展环境,解决了大家养殖中遇到的科学喂养、疾病防控等方面难题。
沿着村道,来到威宁晟瑞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务工群众徐学美在添草加料,100余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享用“午餐”。“我在养牛场负责打扫卫生、喂饲料,每个月工资3000元,还是挺不错的。”自从养牛场建立以来,徐学美便来务工,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
威宁晟瑞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引进优良西门塔尔母牛进行调养后,不高于市场价向辖区村民发放牛种,并通过集中培训、服务到户等方式,示范带动平原村肉牛养殖业发展壮大。
平原村的“牛事”,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发展。在肉牛养殖业的辐射带动下,平原村建成100亩青储玉米基地,年产青储饲料500吨,年产值25万元。
在蜿蜒的村道上,常能见到满载饲料的拖拉机驶过;那些曾经采收马铃薯后闲置的坡地,种上了一片片绿油油的青储玉米;过去无人问津的玉米秸秆,如今被村民们争相收集,经青储饲后“变废为宝”。
变化不只发生在牛棚之内。如何推动肉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与链条化方向升级,平原村自有“妙招”——
以“一场带多圈”(村合作社集中养殖+家庭牧场分散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以“品种改良强前端、技术服务保中端、畅通销售稳后端”方式,促进家庭牧场健康蓬勃发展,户均养牛增加到4头;结合实际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玉米等种植业,全力做好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的“双赢文章”。
“2024年,平原村集中养殖肉牛100余头,卖了50余头,加上马铃薯、蔬菜、玉米种植业的收入,积累村集体资金150万余元。”平原村党支部书记王飞说。
夏日的雨雾,浸润平原村连片的土地。村民们结束一天的劳作,有的坐在家门口休憩,有的升起炊烟准备饭食。牛铃清脆的叮咚声,从牛棚里隐隐传来,这声响里,既回荡着祖辈们熟悉的牧歌,也跳动着乡村振兴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