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力气”到“凭手艺”
——威宁劳务输出的“质”变之路
记者 彭凯 邓茹月 罗 纱

电工班实操训练
“短短5天就掌握了养老护理的技能,翻身、扶抱这些关键动作练熟后,以后找工作心里更有底了。”近日,雄山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的搬迁群众赵飞龙,在结束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后难掩喜悦。这场由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威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下辖易地搬迁培训学校承办的技能培训,如 "及时雨" 般惠及了搬迁社区的群众。
送技上门:培训赋能让就业有 “技”可依
盛夏七月,威宁五里岗、开华、雄山街道的搬迁小区内,群众学习技能的热情高涨。
在开华街道的电工培训教室里,学员们正屏息凝神剥开线缆绝缘层,将红蓝线芯精准接入接线端。老师在一旁细致指导:“线头不能露铜,压接必须牢固,这是安全用电的基础。”而在五里岗街道祥和家园的家政课堂上,学员们跟着老师示范将牛仔裤摊平、对齐、翻折,动作从生疏渐至流畅。在雄山街道福康馨区的养老护理培训现场,学员们两两一组练习核心技能:核对药名剂量、测试水温协助服药、规范测量血压,每一个动作都在老师指导下力求精准……
“这种‘送技上门’的方式,精准对接了那些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群众需求。”平山社区工作人员柏猫云说,“学到这些实用的真本事,才能让搬迁群众有一技傍身,能够就近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据了解,此次由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的2025年县城安置点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属于中央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总投资140万元,自7月1日启动将持续至9月底,定点在涉及易地搬迁的3个街道8个安置小区开展,为1600名搬迁群众提供电工、家政、农作物植保、养老服务等紧贴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
价值升级:从 “汗水型”到 “技能型” 的转身
威宁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逻辑:唯有为劳动力深度 “赋能”,才能破解就业瓶颈。这场发生在搬迁社区的技能提升行动,正是是全县范围构建多层次、精准化技能培训体系的组成部分。
据威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下辖易地搬迁培训学校工作人员李静波介绍,威宁的培训体系正不断完善,既有针对计划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赴粤黔协作地区)的中长期技能认证培训,也有面向无法离乡群体的短期实用技能速成班,核心是“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确保群众学到的是增收致富的真本领。
成效已然明显,并惠及全县务工群体。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威宁籍外出务工人员持证上岗率提升50%,技术岗位占比提高35%,年均增收达2.5万元。“威宁工匠”的品牌,正日益成为就业市场上闪亮的信誉保证。从“靠力气吃饭”到“凭手艺挣钱”,一场深刻的劳动力技能提升革命正在乌蒙山间加速推进。
市场链接:招聘闭环打通就业 “最后一公里”
技能培训的“最后一公里”,在于与就业市场的无缝高效衔接。为了让群众学成的技能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威宁构建了强大的“技能培训+精准招聘”闭环服务体系。仅2024年,全县已深入城乡密集举办各类招聘会88场。
链接远方:2场粤黔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为大湾区等发达地区输送优质技能人才;
覆盖全域:15场城区大型招聘会、35场乡镇巡回招聘会,确保岗位信息下沉到“最后一公里”;
精准服务:10场易地搬迁点专场招聘会、16场年货节招聘会,以及10场创新性的夜市招聘会,累计吸引现场参与人数高达4.8万人次。
一本鲜红的技能证书,就是一张就业市场的“准入证”。截至目前,威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达13.5万人,较2023年底新增0.88万人。更重要的是,就业“含金量”显著提升 —— 手持电工证的青年走进大湾区工厂,家政服务人员以规范服务赢得口碑,掌握植保技术的 “田秀才” 助力产业增产,养老护理员用专业护理守护社区老人……
从 “靠力气吃饭”到 “凭手艺增收”,威宁正以技能培训为支点,推动劳动力从 “劳务输出”向 “人才输出” 跨越。当越来越多劳动者凭借 “真功夫”在城乡舞台上绽放价值,这座乌蒙山深处的县城,正书写着从“劳务输出大县”向“技能人才强县”转变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