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57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职校:非遗技艺进校园 传统工艺焕新机
新闻作者:沈光勇 李玉琴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学正在驭泥成型

  本报讯(记者 沈光勇 李玉琴) 在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的王玉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清脆的锤击声与细密的针脚声交织,十余名学生正专注地进行着银器锻打与苗绣创作。这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非遗传承实践,正为千年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2023年12月,经毕节市人社局评审认定,以非遗手工制作为主的王玉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作为负责人,高级技师王玉既是毕节市拔尖高技能人才、贵州省职业教育文化艺术类中心教研组成员,也是深耕职教一线的教师。工作室以苗绣、贵银、蜡染等贵州特色技艺为载体,创新构建“师徒传承+现代教育”双轨培养模式,探索出“传承·创新·研究”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新路径。
  走进工作室,银匠工作台前,2023级幼儿保育班学生杨露萍正用錾刀在银片上雕刻苗族图腾,刀尖游走间,流畅的涡纹渐渐显现。“錾刻要‘三分力七分巧’,手腕要像流水一样柔中带刚。”指导老师王玉俯身示范。
  从最初对非遗的陌生,到如今能独立完成作品,杨露萍的成长颇具代表性。“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但跟着王老师学习贵银技艺后,亲自经过捶打、錾刻等传统工艺,把银料变成饰品特别有成就感!2023年我参加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场制作的《多子多福》获得了全省一等奖,现在正尝试把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工艺。”
  在工作室的另一角,学习苗绣的2023级绘画班学生管潇正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五彩丝线在土布上勾勒出精美的蝴蝶纹样。“我刚来时连基础针法都学不会,是老师们手把手教我,从配色到纹样设计,一点点耐心指导。”管潇说,如今她不仅能独立完成苗绣作品,更明白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以后我想把这门手艺教给更多人”。
  这个由12名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在王玉的带领下,将苗绣、贵银等传统技艺转化为系统化课程,通过“以赛促教”模式培养出17名省级技能竞赛获奖者。工作室独创的“传承·创新·研究”三维体系,既保留了师徒相授的工匠精神内核,又注入现代设计思维和市场导向,让蜡染的蓝白之美、剪纸的镂空之韵在文创产品中焕发新生。
  “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就是想让贵州非遗技艺‘活’起来、传下去。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师徒制’与现代职教结合,带学生从田间采风寻找灵感,再到工作室打磨技艺。看到学生从对非遗陌生到能独立设计作品、在省级大赛中获奖,甚至带动社区群众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王玉说。
  两年来,工作室以非遗为纽带,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间架起桥梁。从校园社团到社区培训,从技能赛场到科研阵地,累计完成300人次的技艺传承,取得18项创新专利,收获23项省级赛事奖项。那些穿梭在绣绷与银錾间的年轻身影,那些闪耀在省级展馆的文创作品,共同勾勒出一幅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画卷。
  “未来,我们计划开发更多非遗文创品牌,搭建产学研一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投身传承,真正让老手艺成为职业教学的新动能。”王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