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产业体系)

夏日草海水天一色
近年来,威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持续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夏日的威宁县城,草海北坡绿意如潮水般漫过山坡,为黔西北高原带来沁人心脾的清凉。
清晨或傍晚,草海北坡生态公园内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或漫步赏景、或驻足拍照,尽情享受着高原夏日的清凉与惬意。“以前这里是无人问津的‘荒坡坡’,现在成了威宁人民的‘后花园’。”市民李世川带着外地亲友漫步时感慨,横亘于“海”与城之间的草海北坡生态公园,不仅是草海综合治理的一道生态屏障,更滋养着威宁人民的幸福生活。
而这一蜕变,是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实践,更是威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缩影。近年来,威宁紧紧围绕“治水、治山、治环境”的工作思路,谋划了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治理水土流失涵湖的“三退两治”工作思路,草海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沿着草海的绿色脉络向西北延伸,位于观风海镇的国有沙子坡林场万亩林海在夏日阳光中泛起涟漪。这里曾是黄沙漫天的荒坡沙地。1985年,威宁自治县林业部门决定在沙子坡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第一批松树种子。历经40年三代护林人的坚守,如今的国有沙子坡林场漫山遍野的华山松林如绿色海洋般波澜壮阔。“在几代林场人艰辛努力的基础上,林业部门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修复,如今国有沙子坡林场的沙子坡、黑石、新华三个工区和零星国有林经营总面积近6万亩,林区森林覆盖率93.4%。”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场长刘秉江介绍,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与独特生态优势,林场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产业,实现了“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双丰收。
在草海与林场的绿色交响背后,是威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战略布局,系统推进“防治、修复、保护”,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威宁结出累累硕果:全县森林面积为419.6万亩,森林蓄积量17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7.74%,生态底色愈发鲜明;全县各类水果种植面积超24万亩,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蓬勃发展,成为威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草海水域面积重新焕发出生机,水生态持续优化,候鸟种类从220种增至249种,生物物种数突破2600种。越冬季2829只黑颈鹤翩翩起舞,红嘴鸥与游人亲密互动,繁殖季凤头鸊鷉在此安家,这些灵动的画面无声胜有声地诉说着草海湿地生态环境的优良,成为贵州生态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繁荣的一个剪影。
威宁还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工业“血脉”,积极探索绿色清洁能源。在雪山镇灼甫草场,百余台“大风车”随风旋转,这里是目前贵州最大的“风光互补”发电场。每年能提供5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相比火电,年均节约标煤5万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内,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线运转不停,去年公司年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该公司还充分发挥“链主”效应,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磁吸了众多新能源企业落户威宁,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从“风光互补”发电场到光伏配套产业集群,威宁正以绿色能源为引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全容量并网发电集中式清洁能源项目71个,装机规模415.3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29个、装机141万千瓦;光伏项目41个、装机250.3万千瓦;水电项目1个、装机24万千瓦,加上部分并网项目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全县已并网发电464.6万千瓦。”威宁自治县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介绍。
如今的威宁,草海碧波荡漾,山林苍翠欲滴,产业蓬勃发展。从“生态美”到“百姓富”,威宁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片高原上的绿色沃土,正以蓬勃的生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