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光的起点,曾遥远得如同山外之山。多年前,陈道芳的老师杨琳医生(现已退休),还在大五官科里焦灼。那时的科室,器械寥寥,人手更少。望着那些被白内障、青光眼折磨,却不得不跋涉数百公里前往省城、市里求医的乡亲,杨琳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转机,像一道刺破云层的阳光,在2009年落下。九三学社中央发起的“亮康行动”医疗帮扶抵达威宁。杨琳成了筛查小组的重要一员。她的脚步丈量了威宁的多个乡(镇、街道),风尘仆仆,只为找出那些被灰翳遮蔽的白内障患者。山东临沂、河北沧州的眼科专家车队也随即而至。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手术灯亮起又熄灭,800多位乡亲的世界,重新被“点亮”。杨琳看着他们摸索着、颤抖着掀开眼前的纱布,泪水与笑容交织,那不仅仅是一次次手术的成功,更是埋在她心中的一颗种子:威宁,得有自己的“光”。
授人以渔,才是长明之灯。2012年,九三学社中央再次牵线,为威宁引来了强大的盟友——“香港亮睛工程慈善基金会”。崭新的“亮睛工程威宁眼科中心”挂牌成立。当眼底照相机、OCT、超声乳化仪这些曾遥不可及的精密设备被推进略显简陋的诊室时,杨琳伸出手,指尖轻轻抚过冰冷的仪器外壳。微凉的触感让她心头一热,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这下,真的能看清了!”
冰冷的仪器只是开始,唯有温暖的手能赋予它生命。九三学社中央请来了北京同仁医院(亮睛工程慈善基金会)的专家。他们从最基础的裂隙灯操作教起,对着图像,一点一点指点科室里年轻的医生们识别那细微如发的病变。年轻的陈道芳,是杨琳的学生,也是当时最专注的学徒。白天,她紧紧跟着专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夜深人静时,科室的灯还亮着,她在反复练习,辨认着那些光影构成的“秘密语言”。杨琳看着这个好学的姑娘,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同样渴望“光明”的自己。
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在九三学社中央持续不断的“联引”下,一批又一批眼科专家跨越山海,来到这座黔西北的小城。理论讲解、临床带教、手把手的手术台指导……知识如同涓涓细流,浸润着威宁本地的医生。昔日那个跟在专家后头偷偷练习的姑娘陈道芳,如今已能沉稳地坐在主刀位置,熟练操作所有设备,独立完成白内障摘除、视网膜手术等复杂操作,成了科室骨干。不只是她,科室里已有4名“本土医生”能独立主刀白内障手术。一支真正“带不走、留得住”的光明守护队,在威宁扎下了根。
数字见证了成长。十多年光阴流转,“亮睛工程”在威宁筛查了1.7万名患者,完成1万余例手术。科室本身也完成惊人的蜕变:从最初挤在一隅的一间手术室、一间检查室,15名医护人员守护着24张病床;到如今在新院区拥有敞亮的3个诊室,21名医护人员,35张床位。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帮扶的智慧,在于点燃火种而非永远擎着火把。九三学社中央为“亮睛工程”设计了一套严谨的“离开机制”——专家团队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远程的“守护者”。如今,当陈道芳和她的同事们遇到疑难病例,只需轻点鼠标,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专家们便能“跨越”千里,在云端给予精准的指导和坚定的支持。光明的接力棒,已稳稳交到了威宁本地医生的手中。
光明的故事,还在书写新的篇章。2023年,“亮康行动”的关切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孩子们的明眸。九三学社中央协调山东鲁南眼科医院的专家们再次来到威宁。这次,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威宁九三中学、第九中学、盐仓中学的学生们身上。近视防治筛查细致展开,一份份眼健康数据档案被建立起来。“九三名医服务站”与“名医工作室”的品牌也在持续擦亮。在九三学社无锡市委的联引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徐书将工作室设立在威宁自治县中医医院,定期坐诊、义诊,让威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诊疗。
回首来时路,目光所及处,已是星火燎原。从杨琳那双在乡间筛查时磨破的鞋,到陈道芳在显微镜下稳健操作的手;从第一台引进的精密仪器上闪烁的指示灯,到如今远程会诊屏幕两端交流的专注眼神;从最初只为白内障患者驱散黑暗,到如今守护孩童清澈的视界,再到名医下沉的温暖守护……这跨越千山万水的帮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九三学社的点滴行动,如同一次次微小的“点睛”之笔,为威宁的医疗画卷,描绘出持久而温暖的明亮底色——那不仅点亮了“睛”彩,更是点燃自力更生,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光明火种。这火种,已在乌蒙深处扎根、燃烧,照亮更多期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