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64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抗美援朝老兵: 修过朝鲜 “英雄桥” 架起祖国“大动脉”
新闻作者:刘砺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秀水镇秀水村,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深藏着一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他就是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抢修“打不烂、炸不断”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战士李才洪,从大同江畔的炮火硝烟到武汉长江大桥的钢铁洪流,他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对国家与民族的赤诚。
  李才洪,生于1932年,1951年3月入伍,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独立桥梁团团直侦察兵,回国后在8541部队司令部(铁四师)侦察排任副班长,在部队通令嘉奖一次、物资奖励3次、立三等功2次,1956年5月复员回乡,1959年到1965年任秀水公社秀水大队大队长。
  李才洪说:“我是1951年参军,当时的区委在牛街子,我们区和我一起去的有12个人,只记得有勺口的马武清、鸭子塘的马理贤。当时区里面把我们送到威宁,到威宁后编为一个班,我是新兵班的班长。到毕节后排长来领我们,根据个子高矮重新编班,虽然一起去的是一个连,但都分开了,各是各的班,我分在机枪连。”
  进入朝鲜后,李才洪被分配到铁道兵直属独立桥梁团,成为一名侦察兵。“哪里的路被美国飞机炸烂了,我们就去填哪里。”他参与抢修的第一座关键工程,是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大同江铁路大桥。这座平元线咽喉要道是敌军封锁的重点目标,1951年8月遭到毁灭性轰炸,铁道兵第四师奉命在9天内抢通。
  “飞机炸出的大坑,有的要百十方石头才能填满,大的坑就得用枕木支起来。” 李才洪和战友们创造出 “轮流抢修、轮流通行”的战术 —— 两座便桥交替使用,敌机来袭时隐蔽,敌机离开后立即抢修,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经过9天9夜奋战,他们不仅抢通正桥,更在随后的日子里接连建成三座便桥。战士们称“大同江”为“炸通江”,大同江桥成为打不断,炸不烂的“英雄桥”。
  在朝鲜三年多时间里,李才洪先后参与了“绞杀战”,清川江大桥被炸毁,后方92列火车的军用物资滞留江边,前线部队粮弹即将告罄。在这危急时刻,铁道兵部队仅用8天便修复大桥,保障了物资运输畅通。
  “有个四川籍营长,在山上战壕里用20响打烂了美军老牌飞机的挡风玻璃,把飞机打了下来。” 李才洪至今记得这段传奇经历。这位曾在苏联学习的营长,因违反 “不准打飞机” 的规定被关禁闭,最终却因战功被记一等功,成为战场上智勇双全的英雄代表。
  1953年6月,板门店停战谈判期间,李才洪所在的铁四师奉命开赴开城一带,仅用一个多月就抢通新木至开城100多公里铁路,为谈判争取了有利筹码。这支英雄部队创造的 “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抗美援朝胜利的重要保障。
  1953年11月,铁四师从朝鲜凯旋回国,进驻陕西渭南休整后,随即投入祖国铁路建设。李才洪在8541部队司令部侦察排任副班长,负责测量工作,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从石家庄的宝成铁路,到武汉长江大桥,再到福建鹰厦铁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老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955年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用 “像缸一样大的铁桶” 作桥墩基础;1957年投身内蒙古磴口县包兰铁路三盛公大桥建设;复员回乡后,又参与贵昆铁路二塘段施工,还偶遇了当年的团长。
  如今,九旬高龄的李才洪仍清晰记得战友的名字、抢修的日夜。从抗美援朝的烽火战场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工地,李才洪和无数铁道兵战士一样,用坚韧与奉献诠释了 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