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66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灼乐多村:乌蒙山巅的岁月回响与时代新声
新闻作者:罗喜贵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印迹 · 村史村事)

 

灼乐多村(岳刚 摄)



灼乐多村游击团旧址(岳刚 摄)

  在威宁雪山镇西北,灼乐多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高原之上。这片被彝语称为 “牧羊人聚集之地” 的村落,既留存着战火淬炼的红色记忆,又涌动着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
  村内,汉族、彝族、苗族同胞和谐棸居,多彩文化交织成独特风情,在多民族共生的沃土上,灼乐多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稳步前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火把燃起来的时候,整个草山都在唱歌。”彝族汉子张春雷的月琴声里,藏着灼乐多村最动人的生活图景,火苗映红了他身后万亩草场的轮廓。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如期而至,苗族姑娘的百褶裙与米酒香交织,汉族村民烤洋芋的烟火气弥漫,三族同胞的欢笑声随马头琴声飘向云端。
  这个距威宁县城55公里的村落,聚居着汉、彝、苗等民族500余户,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乡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的平缓山地里孕育着马铃薯的丰饶,也孕育出 “卢、杨、聂” 等姓氏共生共荣的百年传统。在这里,方言与民族语言自由切换,婚俗与节庆相互交融,构成乌蒙山深处最鲜活的民族团结画卷。
  走进灼乐多村红旗三组,百年玉兰树下,青瓦白墙的威宁游击团旧址静静矗立。1949年,31岁的陆宗棠在此创办干训班,“我爷爷说,陆政委常带着学员在玉兰树下开展游击团知识学习,饿了就啃烤洋芋。”管理人员杨萍介绍道。
  1950年的团箐梁子战役,是刻在村史里悲壮的一页。当国民党溃军的子弹击中陆宗棠的右胸时,这位32岁的政委正伏在机枪上射击,用血肉之躯在滇黔边界筑起防线。如今,周边村寨里还流传着当年游击团的五条补充纪律,“果子树下不抬头、萝卜地边不弯腰”流传至今的游击团纪律,见证着军民鱼水深情。
  如今,游客们在玉兰树斑驳的光影里,听村民讲述 “苦荞粑粑换步枪” 的传奇,红色基因已化作青砖黛瓦间的精神密码,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现在养牛得算生态账。”?牧民管绍刚的手机屏幕上,牧草监测APP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数据。牧民管绍刚介绍,通过科学的 “轮牧” 模式和牧草监测技术,曾经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的灼甫草场重焕生机。目前,9000亩草场养着数千头牛羊,标准化牛棚、沼气工程等设施让养殖产业走上生态可持续之路,管绍刚仅去年卖牛就收入12万元。
  灼甫草场的蜕变是全村发展的缩影。1986年依科研构想建场,飞机播绿开启新篇。后因过度放牧成荒坡,2013年退耕还林还草,巡护队守护复苏。如今近9000亩草场养着数千牛羊,成了生态与产业共兴的宝地。
  2025年新修的11公里产业路,让 “山货出山” 不再是奢望。马铃薯收购点的传送带昼夜不息,冷链车直接开到田头,村民笑称 “土豆坐高铁” 奔向全国。文旅融合更添活力:火把节1700个免费摊位上,彝族漆器与苗族银饰交相辉映,农家乐老板金虎的红豆酸菜汤让8万游客记住了乌蒙山的味道。
  暮色中的灼乐多村,炊烟与直播灯光交织。老人在石凳上讲述往昔,年轻人在镜头前推销农产,正如村里文旅宣传片中孩童念出的歌谣:“山是红的魂,草是绿的根,灼乐多的日子,是火塘边的歌,越唱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