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66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金钟镇:家庭牧场成群众致富 “新引擎”
新闻作者:孙玲婧 付立军 毛吉凤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向荣正在给牛群投喂草料


  本报讯(记者 孙玲婧 付立军 实习生 毛吉凤) 近日,在金钟镇大营村养殖户陈向荣家的家庭牧场,51岁的陈向荣正熟练地操作着铡草机,将铡下的青草悉心投喂给牛儿们。他家如今共养着7头牛,其中一头小牛犊才1个多月大。这个充满生机的家庭牧场,两年前还是另一番模样。
  2023年以前,陈向荣一直在外务工,为了家庭生活四处奔波。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他毅然结束漂泊,回到了熟悉的家乡。
  “回来后就想着家门口创业,申请贷款买了2头牛,慢慢摸索着养。” 陈向荣一边给牛添草料,一边向记者算起 “致富账”:去年卖出2头牛,纯收入1万多元;今年牛群又添了2头新成员,4月卖出的1头牛和2月出生的牛犊,还让他拿到了2000元政府补助。
  作为监测户,陈向荣的养牛路得到了政策 “加持”:外购一头牛可获1000元补助,售出一头牛也能得1000元补贴。更让他舒心的是养殖环境的蜕变 ——2023年,他争取到1.5万元家庭牧场修建补助,自己投工投劳建起80多平方米的新圈舍,旁边还配套了化粪池,彻底告别了过去 “圈舍狭小、粪水四溢” 的窘境。如今,他种了11亩牧草,看着门前修通的新路,心里盘算着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头:“娃娃读书、老人养老压力不小,但自己勤劳点,加上政府帮衬,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陈向荣的故事,是大营村养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大营村依托当地自然条件,精准锚定养牛产业作为富民方向,近两年来累计投入70余万元改善养殖基础,新建45个肉牛家庭牧场,让牛群有了 “宜居新家”。同时,村里拿出30万元实施 “牛出栏奖补”“见犊补母”“特惠贷” 等政策,覆盖70%的脱贫户,既解了养殖户的资金难题,更点燃了村民发展的热情。数据显示,目前全村牛存栏量达900余头,今年已出栏200余头,越来越多群众尝到了养牛的甜头。
  大营村养牛产业蓬勃发展、日益壮大,是金钟镇大力推进家庭牧场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金钟镇始终把发展家庭牧场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在家庭牧场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主动地落实各类面向养殖户的奖补政策,精准发力。同时,不断强化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的补贴支持,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切实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增添了增收动力。
  2023年以来,金钟镇共投入320余万元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帮助群众修建圈舍和化粪池,惠及农户250余户。今年,全镇牛存栏1.2万余头,预计出栏6000余头;生猪存栏2.5万余头,预计出栏达1.3万余头,落实脱贫户、监测户牛出栏、“见犊补母”、监测户购牛、能繁母猪等到户政策,惠及农户1000余户,兑付补助资金230万元。
  金钟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舒怀说:“随着家庭牧场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我们将继续加大家庭牧场养殖模式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谋划更多好项目,让家庭牧场的养殖模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