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正在给红菜薹施肥
本报讯(记者 沈光勇 李玉琴) 贵州屋脊上,乌蒙山之巅,威宁红菜薹正书写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从2019年百亩试种到2025年5万亩规模化发展,这颗“高原红”6年间实现产值破亿的跨越。如今,4个优质品种轮作,生物防治技术普及,冷链物流24小时直达全国市场,更通过协会抱团发展,让20个乡镇的农户共享产业红利。从“土疙瘩”到“金钥匙”,红菜薹不仅走出大山,更托起了千家万户的致富梦。
8月6日,板底乡登底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内,第一茬莲花白和大白菜已收尾,第二茬红菜薹栽种已接近尾声,随处可见务工群众正在移栽、施肥,一株株嫩苗随着指尖翻飞被精准植入湿润的土壤。已种上四至五天的地块里,菜苗已经开始生长,务工群众手持施肥机正在进行施肥作业,新栽的地块则需要水肥一体定根喷灌。
板底乡登底村村民李丹说:“我在红菜薹基地务工,从栽种到施肥、采收全程参与,日工资120元至130元,月收入约2500元至3000元。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
李丹是当地首批加入红菜薹产业的务工群众,此时正弓腰示范“三指夹苗法”:“苗心要露土一指高,肥窝得离根三寸……”身后,20余名务工群众正跟随着她的示范进行种植。有了李丹的技术加持,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孙嘉熊可以抽出时间全力调配种苗、肥料的高效运送,省了不少心。
孙嘉熊介绍:“我们基地今年4月入驻登底村,首季种植的莲花白和白菜已全部售罄。第二季红菜薹于7月15日启动种植,计划8月10日前完成400亩播种,预计9月底至10月初采收。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主要供应广州和湖南市场,现阶段日均用工约40人。”
眼前,昔日的坡耕地早已蜕变为经纬分明的“蔬菜矩阵”,勾勒出产业振兴的曲线。从第一季莲花白试种成功,到红菜薹形成四季轮作体系,这片土地正以每亩年均增收8000元的实效,诠释着“山地蔬菜”的突围密码。
“在板底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产业,今年已完成中药材种植240余亩、蔬菜种植380余亩。目前日均带动40余人就近务工,全年累计创造就业8000余人次,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板底乡登底村党支部书记饶之发说,“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强‘种产销’全链条技术培训,持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板底乡的蔬菜种植故事,恰是乌蒙山腹地“向山要效益”的生动注脚。当海拔2200米的冷凉气候赋予红菜薹更长的生长周期,当祖辈传承的轮作智慧遇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那些曾阻碍机械进山的陡坡,如今成了错季蔬菜的天然温室。从分散的“巴掌田”到连片的“万元田”,从肩挑背驮到冷链直发,这片土地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种什么吃什么”到“市场要什么种什么”的转型,书写着“高原菜篮”的逆袭故事。
板底乡党委副书记祖大兵说:“截至目前,板底乡共种植蔬菜1546亩,主要种植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红菜薹等蔬菜。其中红菜薹是近年来通过引进种植大户的方式来种植,主要分布在板底村、曙光村、登底村等,其中在登底村就种植了400亩,每亩产量大概1800至3000斤。亩产值在11000元到18000元之间,成熟后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省份。”
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化崛起,从依赖外省客商收购到电商网络直通十余省市市场,从复刻白菜种植的老经验到成立产业协会抱团闯新路,威宁红菜薹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
威宁自治县果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睿说:“威宁夏秋冷凉的气候特点十分适宜发展红菜薹种植,为高质量推进红菜薹产业发展,我们不断优化品种选择,积极推广红菜薹高效栽培技术,强化品牌建设,并成立了威宁红菜薹产业发展协会,从多方面引领红菜薹发展。今年,全县红菜薹种植面积预计5万亩以上,综合产值可达1.5亿元,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