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75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麻乍镇:壮大牛产业 “犇”向致富路
新闻作者:陈逍 文旭 蔡脒 向旖阳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饲养员刘永奎和妻子马敏焕正忙着给牛儿“备餐”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近年来,麻乍镇立足资源优势和群众良好养殖基础,以“党支部+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带动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牛动力”。
  走进麻乍镇得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场,两座整齐宽敞的牛舍内此起彼伏的“哞哞”声不绝于耳,栏中一头头体型健硕的牛儿或悠闲地咀嚼着草料、或自在地踱步。饲养员刘永奎和妻子马敏焕正忙前忙后给牛儿“备餐”。看着眼前健壮的牛儿,马敏焕高兴地说:“养殖场置办起来我们就在里面务工,负责给牛添草喂水、清理圈舍、查看牛儿健康状况,工资一个月每人5000元,在这里务工不仅能获得稳定可观的收入,还能照管家里。”
  该养殖场是由得坪村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今年,得坪村村“两委”发挥传统养殖优势,重新整合资源,启动标准化养牛场建设,建成能容纳120余头育肥牛的标准化牛舍,进一步推动养牛产业规模经营,抱团发展。“现在养殖场里有牛52头,经济效益一个季度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我们计划年底发展到100头以上。”得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国启介绍。
  养牛奔“钱”程,致富“牛”劲足。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户参与肉牛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借着家庭牧场建设政策东风,村民陈琼序也开启了养牛路,他先是购买了3头牛,在享受到香港小母牛项目支持后扩大规模,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养牛大户。“我现在喂着10头育肥牛、10头能繁母牛,一年的收入有8万元左右,日子过得很踏实。”得坪村村民陈琼序一边给牛添加草料,一边向记者算起“致富账”。
  在得坪村,像陈琼序一样通过发展“牛”产业,过上“牛”日子的群众还有很多。全村595户农户,养牛的就有252户,其中养殖规模10头以上的有18户、5头以上的有30余户。“目前,我们村牛存栏750头左右,养牛也带动广大群众‘犇’上了新的致富路。”马国启说。
  得坪村只是麻乍镇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依托合作社示范带动,引导鼓励农户发展家庭牧场,并借力香港小母牛项目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同时通过实施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强化饲草料保障、完善疫病防控、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提供政策金融支持以及推广生态养殖等综合措施,肉牛产业实现了从传统散养向现代高效生态养殖的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有香港小母牛项目的加持,麻乍镇的养牛产业日益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截至目前,全镇牛存栏数达2.1万余头,带动60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麻乍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袁亮说。
  如今的麻乍镇,正以肉牛产业为纽带,串联起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发展链条,让“牛”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带领群众在增收致富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