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正在分拣西红柿
金秋时节,乌蒙大地果蔬飘香。随着秋风拂过,20万亩冷凉蔬菜正式进入丰收季。田间地头,采收群众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盘山公路上,满载蔬菜的车辆穿梭不停;青山绿水间,收获的喜悦阵阵回荡,共同奏响了一曲热闹的丰收乐章。
在小海镇松棵村蔬菜种植基地,40余名务工群众分散在田间,指尖翻飞间,一颗颗青翠嫩绿的莲花白被快速收割、背运至卡车旁,再有序装车。务工群众程香琴站在卡车货箱里,接过同伴背来的莲花白,熟练打掉外层老叶后整齐码放,没多久,一排排莲花白便堆叠得超过人高。
“我们采收莲花白按车算,一组9个人,四五个小时就能装满一车,每个人能分到120元。” 程香琴笑着说,每天忙完活,还有充足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据了解,该基地由威宁县志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公司以每亩800元的价格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总面积达260余亩,主要种植莲花白和红菜苔,目前200亩莲花白已进入大规模采收期。“露天种植的莲花白亩产能达到6吨左右,效益很好。同时,基地还带动周边50多名群众务工,帮助大家实现稳定增收。” 公司负责人刘志介绍。
与露天基地的热闹景象相呼应,观风海镇果化村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同样生机盎然。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缀满枝头,为秋日增添了鲜亮色彩。务工群众穿梭在大棚间,忙着采摘、转运成熟的西红柿。
“自从家门口种起西红柿,我就来基地上班了。工资15块钱一个小时,平均每天能有120元收入。” 务工群众马玉香说,在家门口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又能挣到钱,提起这份工作,她赞不绝口。
果化村依托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优势,通过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模式,建设农业温室大棚发展蔬菜种植,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地负责人刘猛进介绍:“基地占地75亩,建有150栋大棚,这季主要种西红柿,每个棚产量约7000斤,按现在2元一斤的批发价算,总产值能超过200万元。”
温室大棚的优势不仅在于高产,更在于其能创造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摆脱传统农业受季节和自然温度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温湿度,给农作物创造良好生长条件,减少农药和肥料使用,既提高产量,又提升品质。” 刘猛进说,基地的西红柿从8月开始采收,可持续到10月底,收完西红柿后,还会种植一季羊肚菌,让土地实现 “不停产”。
在基地分拣中心,刚采收的西红柿堆成小山,务工群众忙着分拣、装箱、装车。来自四川攀枝花的收购商刘勇一边和务工群众交谈,一边查看西红柿品质,他说:“威宁冷凉蔬菜品质好,很受消费者认可,我每年都会来大量采购,批发到湖北、四川、重庆等地,根本供不应求。”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威宁,凭借纬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独特地理条件,种植的冷凉蔬菜以优良品质风靡全国各大市场。近年来,威宁聚焦高原特色农业培育,因地制宜提出“5+2”产业发展布局,将蔬菜产业列为促进兴业、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围绕 “稳面、扩产、提质” 目标,在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上持续发力,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还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分拣、包装、贮藏一体化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体系。” 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力铫介绍,目前全县冷库库容达6万吨,能有效保障威宁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 “鲜” 度不减。
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威宁蔬菜产业实现了从 “靠天吃饭” 到 “科技种菜”、从 “零星种植” 到 “产业集群” 的转变,“冷资源” 逐步转化为 “热产业” 竞争力。截至目前,威宁自治县拥有蔬菜产业经营主体499家,其中企业、合作社49家,种植大户450户;落实建设蔬菜基地20万亩,全年轮作白菜、白萝卜、莲花白、香葱、西红柿等各类蔬菜面积达60万亩。
“今年全县蔬菜产量预计达到100万吨,产值26亿元,能有效带动4.5万户、10.5万人增收。” 钱力铫介绍,当前威宁蔬菜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稳步迈进,成为拉动乡村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引擎。如今,威宁的冷凉蔬菜不仅绘出了绚丽的 “丰” 景,更铺就了群众踏实温暖的 “钱” 景,持续为乡村振兴 “蔬” 写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