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把西红柿装入拖拉机
秋日的二塘镇茶山社区大棚蔬菜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翠绿藤蔓间,红彤彤的西红柿圆润饱满,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务工群众穿梭棚内,娴熟地采摘、分装。而在一旁的分拣中心,打包、装框作业有条不紊,仓库外的卡车整装待发,即将载着西红柿奔赴全国市场。
基地负责人苏希希介绍,2022年基地流转120亩土地,建起204个大棚种植西红柿。“今年8月中旬开始采收,预计10月中旬结束,亩产约7吨,产值达2万元。”
基地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眼下正值采收期,每天吸纳30到40人在基地务工。
“在大棚摘西红柿,一天能挣100元,一个月差不多2500元,既能照顾家里,收入又有保障。”务工群众苏远望说。他的这份收入,源自茶山社区立足高原优势的产业转型——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社区摒弃传统种植模式,转向西红柿规模化种植,通过推广大棚技术与“农户+合作社”模式,蹚出了一条高效增收路。
如今,二塘镇围绕西红柿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皮薄沙瓤、酸甜多汁”的品质标签与“错季上市、品质优先”的高原农业优势叠加,让这颗小西红柿成为产业转型的示范标杆。眼下正值丰产期,新鲜的西红柿通过冷链物流销往成都、广州等地,备受市场青睐。
西红柿产业只是二塘镇多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镇规模种植红菜薹400亩、大白菜300亩、工业辣椒220亩、小瓜100亩,中药材种植超1300亩;同时稳步推进马铃薯、玉米各2万亩,荞麦2000亩、大豆3000亩、杂豆2000亩的粮食生产。
“多元产业格局为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二塘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熊枭表示。从大棚里的红火采收,到田间地头的多元布局,二塘镇正以特色种植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