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音乐引读”的意义。
“背景音乐引读”作为微项目学习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有声策略,其核心在于利用音乐强大的情绪渲染和情境带入,为学生进入文本建立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在特定的氛围中主动、深入地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内涵。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情感真挚浓烈,细节描写动人,是进行情感教育与深度阅读的好素材。文中母亲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场景以及对“我”无私的爱,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本文将以此文为范本,探讨如何将“背景音乐引读”有机嵌入“感悟慈母深情”的微项目学习中,实现音乐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背景音乐引读”与微项目学习的有机融合
音乐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符号,其教育价值历来被中外学者所强调,从卢梭论及的音乐之“力量”,到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实践的情境教育理论,均印证了音乐在激发情感共鸣方面的独特优势。“背景音乐引读”正是基于此,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时代距离,其作用机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情绪引导。恰当的音乐能迅速将学生带入文本所需的情感基调,有效降低情感代入的心理门槛,为深度阅读做好情绪铺垫。二是营造真实场域。学习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背景音乐能够营造一个近乎真实的“场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描绘的环境(如《慈母情深》中嘈杂、压抑的厂房),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与情感,促进对知识的意義建构,实现情境认知。三是动静结合。“背景音乐引读”整合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搭建,形成多感官刺激。这种多渠道的信息输入,不仅能增强记忆,更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全脑学习,使阅读过程更加立体、饱满,形成多模态教学。四是与微项目学习的融合。在微项目学习中,“背景音乐引读”作为一个关键的的“情境创设环节”,它服务于整个微项目的总目标,是项目构成、激发探究欲望、保障沉浸式阅读的重要工具。
三、《慈母情深》“背景音乐引读”微项目教学设计
(一)微项目目标。通过“背景音乐引读”,深入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与母爱的深沉无私。学习抓住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关键语句,感悟其表达效果。提升有感情朗读、合作探究与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二)微项目过程
1.课前准备。聚焦文中画面感强,提前找出情感冲击力大的片段,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以及母亲给钱买书的相关段落。教师提前收集多首不同风格的轻音乐,音乐风格需与文本情感内核一致,旋律不宜过于复杂或强烈,以免喧宾夺主,如电视剧《母亲》原声《遥远的旅途》、《故乡的原风景》以及威宁籍歌手马关辉的《母子情》等。针对工厂环境,可短暂使用极低音量、带有轻微重复性机械节奏的音效,与主音乐形成对比,突出环境的压抑,反衬母爱的伟大,通过选曲建立音乐库。引导学生回顾《慈母情深》课文内容,标记出最能体现母爱或让自己感动的段落。
2.课堂实践
(1)启动任务与情境导入。一是教师出示微项目任务。“同学们,我们将为一个感人至深的短片配制背景音乐,短片的内容就是梁晓声先生笔下的《慈母情深》。要配好乐,首先需要我们成为最懂‘情’的读者。”二是初次引读。在学生默读全文,对故事有整体感知后,教师说:“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在音乐的陪伴下,再次走进那个令作者永生难忘的厂房。”随即播放选定的主音乐《遥远的旅途》,在其他片段中辅助音乐《母子情》,音量适中。教师在音乐声中,用低沉、舒缓的语调朗读选定的重点片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捕捉内心最受触动的地方。
(2)分组探究与音乐协同。一是分组任务。将五年级(6)班的48名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围绕“文中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进行讨论。此时,背景音乐可作为讨论环境的“背景色”持续低音量播放,维持情感氛围。二是精读点拨。当聚焦到“母亲脊背弯曲”“眼神疲惫”等外貌描写时,教师可提问:“此时的音乐,让你对母亲的‘瘦弱’和‘疲惫’有了怎样更深的体会?”引导学生将听觉感受转化为文字理解,认识到音乐放大了文字的感染力。当分析到“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一连串动作时,教师可适时调节音乐,使其节奏稍显紧迫,或巧妙融入之前准备的极低音量的“机械环境音”在此刻引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争分夺秒的辛劳,以及“我”内心的震撼与酸楚。三是朗读实践。各小组选择最受触动的片段进行练读,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进行朗读,努力让自己的语音、语调、节奏与音乐情绪、文本情感同频共振。这是“引读”从教师引导走向学生自主实践的关键一步。四是成果展示。各小组依次上台,播放背景音乐并朗读段落,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之后进行点评,说说哪些地方表现出色,哪些地方可改进,完成从“音乐辅助”到“文中悟情”的升华。五是课后延展。让学生尝试为其他描写亲情或感人场景的文本片段,如《父爱之舟》,自主选择或推荐背景音乐,并简述理由,将本微项目中学到的策略进行课后延展。
(三)教学成效反思。通过上述实践,“背景音乐引读”策略显现出。一是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共情。音乐有效消解了学生与文本时代的隔阂,使其能更快地沉入故事氛围,对母亲的形象产生强烈同情与敬意。二是深入解读促进课文理解。在音乐的烘托下,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学生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课文关键词背后蕴含的沉重与辛酸,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三是提升朗读增强学生自信。音乐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情感支点和节奏参照,使得感情朗读更自然、更投入,有效提升了语言表现力与自信心。四是教师语言引导实现画龙点睛。音乐创造了氛围,教师精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成为连接音乐、文字与学生心灵的桥梁。
以《慈母情深》为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表明,精心设计的“背景音乐引读”,可有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深度体验文本情感,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片段阅读教学引向深处,是实现“减负增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的路径之一。下一步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探索多样化的微项目学习策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