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88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牛铃摇响新“平原”
新闻作者:彭凯 祖海雪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大产业体系)
 
 

晟瑞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的养牛场

  深秋的晨光穿透薄雾,将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村轻轻唤醒。一大早,家住平原村夏家院组的夏朝开推开房门,径直走向屋旁那座蓝顶白墙的标准化圈舍。铁制的门闩发出清脆的咔嗒声,3头黄牛齐刷刷转过头来,颈间的铃铛声在山谷里格外清脆。
 
一家之变
 
  “三年前的这个时节,院子里该堆满牛粪了。”63岁的夏朝开一边撒着草料,一边回忆,曾经的夏家院组,深秋的晨雾总混杂着刺鼻的腥臊味——“家家户户把牛拴在房前屋后,雨一下,粪水四处流,邻居串门都得踮着脚走。”
  2022年,由招商局集团出资、村里合作社承建的家庭牧场项目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站在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夏朝开高兴地说道:“现在娃娃们敢在院里玩耍了,晚上邻居也常来喝茶聊天。”最让他振奋的是,明年准备再添3头小牛,“环境好了,心里也亮堂,养牛的劲头更足了。”
  这个与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如今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他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的变化:2013年,家里最多时养殖了13头能繁母牛。今年卖出两头小牛犊,收入近2万元。不远处的8亩菜地在深秋依然翠绿,一年下来种植的两季白菜产量近40吨。“前年光卖小牛犊就有8万多元的收入。”他笑道,“现在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在搞养殖,咱们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村了。”
  相邻的院落里,弟弟夏朝文家正在装修的新房已近尾声,二层小洋楼在深秋的山间格外醒目。“以前家里三个娃娃读书,我们只好去深圳打工赚钱。”夏朝文抚摸着新贴的瓷砖感慨,“现在回乡靠种白菜和萝卜,一年下来收入六万多,我家也摘掉了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帽子。”
 
一村之兴
 
  就在离平原村村级活动场所不远处的路边,晟瑞生态种养殖合作社里,103头黄牛在深秋的清晨发出阵阵低鸣。两名务工群众穿梭在牛栏间,一把把金黄的草料均匀地撒进食槽。牛群立即围拢过来,咀嚼声此起彼伏。
  合作社负责人王俊书站在栏外,仔细查看着每头牛的状态。“我们坚持人工精细喂养,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他指着正在忙碌的工人说,“他们都是本村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
  这个2022年建成的养殖场,已成为合作社产业版图的核心。王俊书介绍道:“我们合作社的黄牛养殖场,年出栏80余头,纯收益2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就能分红7万元。”他翻开用工记录本,“这几天正忙着储备过冬饲料,还得再招几个零工。”
  走出养殖场,放眼望去,1200亩种植基地在秋日阳光下延伸。秋收后的土地正在休养生息,等待下一轮的播种。合作社经营的600亩蔬菜与600亩马铃薯,与养殖场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循环——农作物为牛羊提供饲料,牲畜粪便又肥沃了土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种养结合画卷。与此同时,合作社每年近万人次的用工需求,也解决了村里群众灵活就业、学习种养殖技术的需求。
  “种菜+养牛,生活有奔头。这就是我们平原村群众增收致富的答案。”村党支部书记王飞望着这片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信心满满地说道:“2025年,全村种植高原冷凉蔬菜5000余亩,年产值近1600万元;养殖户480余户,牛存栏2200头,年出栏肉牛600头左右。今年预计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9000元。”
 
一城之进
 
  从么站镇平原村望向整个威宁,625个村(社区)正在描绘着同样的乡村振兴画卷:迤那镇中海社区的苹果红满枝头,哲觉镇海田村的石榴硕果盈枝,雪山镇雪山社区的洋芋撑起金色希望,中水镇前河村的蒜薹翠绿欲滴,小海镇松山村的蔬菜铺就锦绣前程,海拉镇海昌社区的党参产业滋养着沃土良田......
  当深秋的夕阳为牛舍镀上金边,夏朝开添完最后一担草料,圈舍的灯光次第亮起,与天边初现的寒星交相辉映。合作社的运输车正满载着高原的秋收成果驶向远方——这些带着霜露的农产品,记录着乌蒙高原的每一个奋斗时刻,见证着威宁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
  此刻,牛铃轻摇,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