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88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朝阳新城:搬迁群众的“幸福新港湾”
新闻作者:罗喜贵 孙玲婧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朝阳新城社区一角


  金秋十月,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社区暖意融融。这个2017年启动建设、2019年迎来首批居民、2021年10月社区正式成立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如今已成为1.6万余人的“幸福新港湾”。
  走进朝阳新城,59栋楼房119个单元规划有序,邻里间的亲切笑语时时回荡,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安居乐业画卷正徐徐铺展。社区内,便利店、卫生室、文化广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曾经分散在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如今在这里组成紧密的“大家庭”,来自全县37个乡镇(街道)的2778户人家16020口人,虽口音不尽相同,心里却满是相同的归属感。
  “我家2019年从金钟镇水营村搬上来,生活比以前方便太多了,读书、看病都省心,多亏党委政府的关心,我们才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居民刘洁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从海拉镇黑多村搬来的赵美秀紧接着说道:“以前老家的土坯房又破又旧,随时有垮塌风险,2019年搬到这里,一家7口住得宽敞舒心,政府还常来关心,这样的日子太幸福了。”
  “朝阳新城从规划建设之初,就锚定‘为民、便民、安民’的服务理念。”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周忠巧介绍,社区围绕基层党建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就业培训和文化服务“五个体系”织密“民生保障网”,同时聚焦搬迁群众“家里事、政务事、自身事、邻里事”四件事开展工作,“就是要让群众遇事有人办、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就业有人帮、致富有门路”,而社区下辖的2个自管委,正是落实这些服务的“神经末梢”。
  针对辖区1937户10486名建档立卡脱贫户、100户547名监测户,自管委工作人员逐户摸排需求、精准落实政策。截至目前,监测户风险消除率达65%,65户350人已成功脱困;2025年以来,社区动态监测、及时帮扶,新增纳入监测29户156人,同步实现46户248人风险消除,10月新增的监测对象也已全部纳入帮扶台账,真正做到“一户不落、一人不漏”。
  “搬迁只是第一步,稳定增收才是关键。”周忠巧说。为了让群众“能致富”,社区不仅引入便民超市、家政服务等业态,还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无人机操作、叉车驾驶、网络直播、电焊、家政服务、餐饮烹饪等技能培训,帮助百余户家庭就近就业。如今,社区内大部分60岁以下的居民前往广东、浙江、云南等省外务工就业,部分居民在本地产业园、超市、餐饮行业就职。社区还创设护林、创文创卫、联户长、自管委成员、城市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330人借此实现稳岗就业,曾经的“山里人”,正慢慢蜕变为“新市民”。
  从分散村寨到集中社区,从“靠天吃饭”到“技能增收”,朝阳新城的变迁,是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生动缩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壁上,“幸福从朝阳开始,梦想从朝阳启航”的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长椅旁,老人们闲谈家常,每一张笑脸,都是安居乐业最鲜活的注脚。
  “下一步,我将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履职尽责,用心用情做好各项工作,服务好每一位搬迁群众,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落到实处。”周忠巧的承诺掷地有声。
  如今的朝阳新城,早已不只是一个安置点,更是充满活力的“幸福新港湾”。它用整齐的楼房、完善的配套、暖心的服务,让1.6万余名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扎下根、稳住脚、富起来,朝着更美好的生活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