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麻乍镇康家河新筑的河堤
水,孕育万物,亦能毁于一旦。位于乌蒙高原的威宁,山与水的博弈,曾是这片土地上最深刻的乡愁。曾几何时,夏日一场急雨,便能让平静的溪流瞬间暴涨,吞噬田舍,卷走丰收的希望。
然而,2025年的这个金秋,当记者行走在威宁的乡村河道旁,所见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新筑的河堤如坚实臂膀,山间河道水流温顺,田间玉米成垄、菜苔青绿,村民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安稳与喜悦。
山河新筑:从“望河兴叹”到“河畔安居”
秋日的阳光,为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八一村冲子河堤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村民毛黑梁站在河畔的玉米地里,正利落地掰下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子,随即抛进身后的背篓。他直起腰,用毛巾擦了把汗,望着田地旁静静流淌的河水,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以往夏天水一来,我家这片地首当其冲,全泡汤。现在好了,这堤坝像城墙,心里有底了。”
毛黑梁脚下这条坚实的河堤,正是威宁自治县2024年实施并于当年全面完工的10个国债防洪工程之一。这批工程在建成后立即投入运行,并成功通过了2025年汛期的检验,图纸上的规划成为守护百姓的坚固屏障。
这批总投资超1.8亿元的工程,精准投向全县8条亟待整治的山洪沟和2条中小河流。其中包括,金钟镇嘎泥块小河山洪沟治理工程,哲觉镇剪角冲河、麻乍镇康家河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黑石头镇色地海山洪沟治理工程,雪山镇鱼塘河山洪沟治理工程,黑土河镇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牛棚镇牛棚沟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陕桥街道文昌河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中水镇徐家河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等8条山洪沟治理工程,总计新建河堤56公里,守护着1.5万余亩耕地,让3.6万余名群众再也不用在雨季提心吊胆。
此外,哈喇河、拖洛河2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堤防32公里,稳稳护住了沿岸1600多人的家园与7500多亩良田。10个工程在当年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并成功经受了今夏雨量的严峻考验——2025年威宁平均雨量达1034.5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三成,甚至比2017年洪涝灾害最为严重时的815.1毫米还多出219.4毫米。
民心所证:“心头大石”终于落地
工程的效益,刻在村民舒展的眉宇间,回荡在他们质朴的话语里。
“往年夏秋季冲子河一涨水,河两岸这50多亩地肯定保不住,少说有20多户村民要颗粒无收。”黑石头镇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杨万福与记者一同走在平坦的堤顶上,脚下的水泥路面坚实平整。“今年河堤修好之后,不仅地里没进水,河岸边还新增了20多亩上好的耕地,村民们抢着种上了红菜苔。”
在麻乍镇营脚村,村民苗祥钧对村旁康家河的感情,也从过去的又爱又恨变成了如今的安心依赖。“我们村这条河,平时庄稼全靠它灌溉,是命根子;可夏天水一大,它就变成‘祸根’,两边的庄稼全冲掉。”他站在新砌的护岸旁,记忆犹新,“水最大那年,两岸的房子都被冲毁了好多间。去年政府给我们修好了河堤,这真是我们村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现在我们出行也方便了,生产生活也安心了。”
数据答卷:汛期考验的硬核对比
山河之变,民心之证,最终由一组组对比强烈的数据,给出了硬核的注脚。2025年的汛期,成为检验这批防洪工程最严格的“考官”,而答卷令人振奋。
2025年对比2017年:
洪涝灾害受灾人口从115757人锐减至17875人,降幅高达85%。
转移避险人口从6880人降至21人,降比99%,且实现了灾害面前?“零伤亡”。
农作物受灾面积从16.7万亩减少到2.22万亩,降幅86.7%。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从7684.5万元下降至3671.62万元,降比52.2%。
这不仅是防灾能力的跃升,更是发展根基的筑牢。
未来可期:安澜水系,助力乡村振兴
麻乍镇党委书记唐勇在基层治理的视角看到了工程带来的深层价值:“河堤守护的不仅是田地和房屋,更是守护了民心,守护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未来。环境安全了,村民才能心无旁骛地谋发展,乡村振兴才有更足的底气。”
“2024年实施的这批国债防洪工程已经全部建成投用,并顺利通过了今年汛期的检验,这是威宁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威宁自治县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刘颖说道,“它们与历年建设的水利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张更加可靠的水利安全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水利支撑。”
山河安澜,民心得安。夕阳西下,威宁的田野间弥漫着秋收的气息。从黑石头镇金黄的玉米地到麻乍镇翠绿的红菜苔田,从八一村新垦的耕地到营脚村安澜的河道,10项防洪工程不仅驯服了往日的“蛟龙”,更在百姓心中筑起了坚实的安心墙。这些蜿蜒在乌蒙山间的河堤,正默默见证着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威宁,在水的洗礼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