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正在大棚内采收豌豆尖
本报讯(记者 沈光勇 文旭) 时下,秋收的喜悦还未走远,冬种的忙碌已然登场。乌蒙大地上,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展开一场“秋收”与“冬种”无缝衔接的产业发展序曲。
11月5日,走进猴场镇发纠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整齐的畦垄上豌豆苗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弓着腰,采摘豌豆尖。威宁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桥银边指导工人采摘,边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春季种植西红柿,到9月27日,西红柿采收工作一结束,10月2日就开始整理土地,种植了豌豆。如今,豌豆尖已进入采收期,目前完成了第一茬采收。”
由于合作社早谋划、早种植,豌豆尖采摘上市后,价格一直很好,谈及当前的豌豆尖采收情况,黄桥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行情非常好,豌豆尖批发价达10元/斤,价格十分喜人。基地共有300多个大棚种植了豌豆,总面积达200多亩,每亩产量约为1200斤,总产值预计在120万元左右。”
从西红柿到豌豆尖,这片土地上的“丰收接力”仍在继续。这种”冬闲人不闲”模式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持续的就业机会。
“我们基地一年种植两季蔬菜,每天需要五六十人在田间采收和管理。每人每天的工资在80元至120元之间,一年下来,仅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就约120万元。”黄桥银说。
来自猴场镇倮末村的宋小明告诉记者,由于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出不了远门,在基地里务工,每天都有不错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这让她很安心。“我们是按计件算的,每斤八毛钱,每天能挣10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挣2800元左右,挺不错的。”宋小明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威宁多措并举夯实冬季农业生产基础,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优化蔬菜品种结构等有力举措,紧盯全县6700余个蔬菜大棚及露天基地种植,全力抓好秋冬接茬种植,真正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地”。
2025年冬季,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预计达4.5万亩以上,其中大棚种植1500亩以上,主要种植豌豆尖、雪里蕻、莴笋、大蒜等优势蔬菜。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果蔬中心助理农艺师莫定仪说:“目前全县已完成冬季蔬菜种植3.5万亩,正有序推进剩余1万余亩接茬种植工作,全力冲刺4.5万亩的冬季种植目标,为保障市场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强化项目实施、加强技术服务,把行动落实到田间地头,推动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莫定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