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送来的锦旗
本报讯(记者 罗喜贵) 在小海镇人民政府接待室,一面印着“多年积案终化解,诚心为民办实事”的锦旗格外醒目。这面锦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40年的土地权属恩怨。正是小海镇“用心化解矛盾,用情守护安宁”的调解工作法,让这段纠缠两代人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
事情的原委要从1984年说起,松山村张某某家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不清产生纠纷,随着时间推移,矛盾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因历史档案缺失、当事人记忆模糊愈发复杂。
去年,双方矛盾再次激化。关键时刻,小海镇调解团队主动介入,他们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挨家挨户走访村里80多岁的老人,在档案室里翻找了数天,终于理清了矛盾双方土地权属变迁脉络。调解现场,调解员先给双方递上热茶,耐心听他们“倒苦水”,经过多轮协商,最终敲定土地置换补偿方案。握手言和的那一刻,张某某感慨道:“40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这样的调解场景,在小海镇早已不是个例。松棵村的李某某和程某某这对叔嫂,曾因祖宅继承问题积怨颇深。调解团队没有简单照搬法律条文,而是带着米和油走访两家,听他们回忆小时候互相帮衬的日子,用心用情帮他们打开心中的“结”。“你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啊,总不能像仇人那样互不让步嘛。”调解员不厌其烦的劝解终于触动了两人的心弦,最终在调解中达成经济补偿的折中方案,破裂的亲情也逐渐修复。
近年来,小海镇搭建起“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由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基层调解员组成“调解团”。在调解过程中,由法律专家负责剖析矛盾中的法律关系,给出专业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师通过疏导当事人情绪,缓和紧张对立状态;基层调解员则凭借熟悉民情的优势,用接地气的方式沟通协调。三方分工协作,从法理、情理、事理多维度发力,让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我们坚持勤上门、少说教、多倾听、找症结、促解决的原则,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小海镇平安法治办主任杨仕江介绍,在调解中注重情理法相结合,既坚守法律刚性,又兼顾人情温度。
同时,小海镇还积极构建多元调解机制,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力量,联合法院、公安、司法等专业机构,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以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为抓手,强化制度保障,建立镇、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定期开展矛盾隐患排查,构建起全链条预防体系。通过建强专业调解委员会、规范闭环转办流程、搭建实时沟通微信群、出具权威调解文书等模式,形成从源头预警到矛盾化解的完整路径。这一体系既注重抓早抓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又通过动态跟踪和长效管理,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镇” 的治理目标。
此外,在强化源头治理与防范化解方面,小海镇还通过流动大喇叭、召开院坝会等方式强化法治宣传,让法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群众心中。“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守法用法就是在保护自己。”村民张雨秀的话,道出了小海镇法治宣传的成效。
从40年的土地积怨到叔嫂房产纠纷,小海镇用“心”与“情”织就了一张平安网。在这里,矛盾化解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修复情感、守护安宁。
“今年以来,小海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73起,目前已化解230件,43件正在化解中。下一步,小海镇将继续探索创新更多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经验、新方法,打好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用心用情做好基层治理工作,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和温度。”小海镇平安法治办主任杨仕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