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正在采收马铃薯
本报讯(记者 罗 纱 贺 看) 八月的威宁天高云淡,雪山镇的田野间马达轰鸣。在雪山镇灼乐多村的连片马铃薯基地里,120余名村民弯腰挥锄,饱满匀称的马铃薯铺满田间地头,分拣、装车大家有序忙碌。“每天采收70亩,预计11月采收完毕。”威宁县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胡婷介绍,她身后满载马铃薯的拖拉机正驶向仓库。
今年气候虽有小幅波动,但雪山镇马铃薯仍迎来丰收。“亩产平均4500斤,高产田突破6000斤。”胡婷算起了经济账:大洋芋每吨卖1600元,小洋芋每吨也能卖到1200元。5500亩基地惠及500余农户,既有土地流转费,又向周边村民提供长期务工岗位。
灼乐多村村民杨利华正是受益者之一,“我把220亩地按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我在外面又租了些地,自己种了102亩洋芋。” 杨利华一边麻利地将马铃薯分拣装袋,一边聊着家庭变化。据他介绍,他和家人都是合作社的“老员工”了。“我和媳妇、娃娃都在基地务工,干了七八年了。我把家里的事忙好,有空就来合作社干活。”
杨利华还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费每年固定有4万多元,在基地务工一年能稳稳挣五六万,再加上自己种植的102亩马铃薯也是按市场价卖给合作社,全年收入相当可观。“对我们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在合作社干最划算。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每天都有收入,种的洋芋除掉成本都是利润。” 杨利华朴实的笑容里透着满足。
为化解散户马铃薯销售难题,威宁县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在镇上设立两个收购点,向零散种植户收购马铃薯已有30余年。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即合作社统一供种薯、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农户种出马铃薯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往市场,将小农户引入大市场。如今,合作社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引擎,发展种植威芋3号、威芋5号、青薯9号、米拉等品种,产量大大提高。
胡婷身后的5500亩基地,只是雪山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缩影,今年雪山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2万亩,而全县更以150万亩种植规模,托起预计40亿元的综合产值,带动农户22.2万户91.02万人增收。
作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威宁依托高原气候优势,打造出覆盖高淀粉型、低淀粉型、鲜食型、加工型等早、中、晚熟多类型品种的产业体系,建成4.3万亩种薯基地,万亩薯田链出乡村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