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乌江源头的小山村,挤过千军万马都在挤的独木桥,来到草海之滨的贵州省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求学。一天下午,在学校图书室的窗玻璃上,无意间看见《毕节报》副刊上一篇叫《山菊花作证》的散文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认识了《毕节日报》。那时,叫《毕节报》。
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异乡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教书育人,生活极其单调,工作特别清苦。教学工作之余,几乎没有什么书报可看。幸好每隔数周,校长或教导主任到镇上开会回来,偶尔会带回几份《毕节报》等报纸丢在办公室,我便有机会拿起来看看。那时候,我最喜欢的是《毕节报》副刊版。每每打开副刊版,我都一篇一篇认认真真地阅读。当遇到喜欢的文章时,除了反复阅读,我还会把报纸收存起来,像珍藏一份心仪已久的礼物。
三年后,我从异乡的山村小学,调回到故乡的镇上中心小学。每一年,学校都会订阅《毕节报》等党报党刊。这对我看报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那时,由于在学校没有住房,加之老家离学校也不远,我走教。每天早上从家出发,徒步三四公里去学校上课,晚放学后又徒步回家,中午就只好待在学校。于是,每到中午,办公室成为我备课、批改作业的场所。工作之余,翻看报刊又成为我打发时光的最佳选择。我除了看《毕节日报》文艺副刊版,也看看新闻版,偶尔也向县报投文艺稿、新闻稿什么的。
有那么几年,我还特别喜欢上了剪报。剪《毕节日报》上自己喜欢的作品,大多是文学作品,也有新闻通讯。至今,我的书架上,还放着一本厚厚的剪报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特意拿下来,打开,认真翻看了一遍。比如《毕节日报》上的“乌江纪行、重访牛栏江”等新闻报道系列;比如副刊版上作家陆有斌的散文《关于辅处的一些记忆》《忽然想起老红军》《二胡声里的背影》《金山水拍》《跪拜邛海》《凉山乡情》《永远的亲情》《凉山情缘》等等。记得这些作品,当初在报纸上遇见我就反复阅读了好多次,沉浸在文字的氤氲里,不能自拔。之后的时光里,我也不时翻开看看,温故而知新。
为了收藏自己喜欢的那份《毕节日报》,我还被校长责怪过。有一天中午,校长来到办公室,说某天的《毕节日报》到哪里去了,怎么不见了?眼睛直溜溜盯着我。我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被我拿去了,因为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校长说,放在办公室报纸大家看的,以后别这样了。我低下头,不情愿地回话,嗯嗯。其时学校里的老师,喜欢看报纸的也不多,倒是好多下班后,不是三四个聚在一起斗地主,就是跑去打麻将。
实话说,一份报纸,读久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它,就像一位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的时间一长,感情自然升温。一份报纸,读久了,总觉得也要向她表示一下什么,感觉心里才会更踏实、自在。而在我看来,除了和她深入交流,向她写稿投稿,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我不知其他人是不是这样,于我确实是这样的。
大约到了2010年,工作之余,周末闲暇,我开始采写新闻稿,向心爱的《毕节日报》投稿,以此打发百无聊赖的时光,寻找一种生活的乐趣,顺便想赚点稿费,补贴家用。不曾想,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承蒙编辑老师的厚爱与关心,我的一篇篇新闻作品先后在《毕节日报》发表了出来,这给了我莫大的欢喜与鼓励。记得那些日子里,只要每天登录电脑,打开《毕节日报》数字报刊,当发现上面有自己的新闻作品时,那种兴奋,那种幸福,是无可比拟的,比捡到红彤彤的百元大钞都还开心。
2012年,我们县里的报纸要改成日报,加之我上一年在《毕节日报》发了数十篇新闻作品等的缘故,我被借调到了县报社,领着教师的工资,干着记者的工作。那是一段新鲜、幸福无比的时光,不但教师工资一分不少,还额外可以挣稿费。人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年后,我从教师直接改行调到报社,正式成为一名写新闻的人。从此,与《毕节日报》的感情“更上一层楼了”。
蓦然回首,成为新闻记者的这十多年以来,承蒙《毕节日报》编辑老师的关心与厚爱,我先后在《毕节日报》发表了数百篇(条、幅)通讯、消息、图片,收获沉甸甸的。这十多年以来,每一天,每当有自己的新闻作品在《毕节日报》上发表,我第一时间就截图发表在QQ空间的日志里。如今打开QQ空间的日志,《威宁教育迈出跨越发展步伐》《中药种植农家富 草海湖畔渐飘香》《高原“风光”无限好——威宁自治县风电光伏新能源谱写发展新篇章》《从种植大县向产业强县迈进——看威宁马铃薯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一篇篇新闻作品跃入眼帘,仿佛又回到了顶风冒雨、翻山越岭采访,深更半夜加班加点赶写新闻的幸福时光。
记得最初在《毕节日报》发表新闻稿件,是与一个朋友合作的作品,大约是2005年,好像是一篇关于为白血病患者献爱心的报道。我们的报道出来后,女孩又得到了不少捐助。遗憾的是后来,那个患病的女孩,由于病情加重,医生的妙手也无法让她重生。大量在《毕节日报》上发表的稿件,大约是2010年后,大多是教育类的新闻,发表在《教育周刊》版面。其时,我在教师岗位上工作,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后来,我调到报社,在《毕节日报》发表的稿件,教育类的、经济类的、社会类的,各式各样都有;从一版到二版,从三版到四版,从五版到六版,从七版到八版,版版上都有。记得最多的一天,我好像在《毕节日报》上发表了6篇新闻稿件。这十多年来,我虽然在二至八版都发过版面头条,甚至整版的稿件都发表过,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都没在《毕节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过作品。每每想起,巴不得揍自己几拳。或许这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不知道这个梦会不会圆?
今年,我心爱的这份报纸“四十不惑,四十有‘获’”。让我发自肺腑地说一说,感谢你《毕节日报》,你是益友,一路帮助我成长;感恩您《毕节日报》,您是良师,一路指引我前进。人生因你而多姿多彩,生活因您而光芒万丈。
最后,在融媒体发展的全媒体时代,祝愿《毕节日报》队伍越来越强大,祝愿《毕节日报》全媒体传播矩阵平台传播力、影响力越来越强大,让党的声音更好更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