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在采收莲花白
仲秋时节的草海镇,空气中满是丰收的气息。走进卯关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只见务工群众动作麻利地采收莲花白,搬到路边装车;在另外一边的种植区,村民轻拢泥土,移栽菜苗……一幅“秋收秋种两头忙”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这片地可是我们的‘聚宝盆’。”正在田垄间忙碌的基地负责人黄初先指着连片的菜地笑着说。去年年底,在社区协调下,基地以每亩800元的流转费,从群众手中流转了170余亩土地,专门种植大白菜、莲花白、红菜苔等高山冷凉蔬菜。“咱这儿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一年能种4茬,眼下正是第三茬采收季。”
聊起种植收成,黄初先算起了“明白账”。今年蔬菜行情好,莲花白批发价每斤4毛,大白菜每斤3毛,红菜苔每斤能卖到5块,豌豆更俏,每斤8块还供不应求。算下来,一亩地一年产值能超1万元。这些蔬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上海、广东、重庆、深圳等地,每天发往各地的货车就有两三辆。
更让黄初先上心的是带动村民增收。“除草、采收、移栽都需要人手,基地每天要雇60多人务工。按现在的种植节奏,这茬菜能忙到11月中旬,算下来不少村民能挣3000余元。” 他说,之前有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没活干,现在大家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务工,两头都不耽误。
村民张会兰在基地负责采收莲花白,家里孩子还在上学,以前总犯愁:“出去打工没人管娃,留在家里又没收入。”如今,她早上送完孩子就来基地干活,下午收工正好回家照顾孩子,一天能挣100多元。
在另一边的栽苗区,村民王左正蹲在地里,熟练地把菜苗放进挖好的小坑,再用手拢一拢周边的土。他笑着说:“我一天能挣100块。”王左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以前他只能在村里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基地常年有活,他几乎天天来。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把特色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让社区的田间‘丰’景更亮眼。”黄初先说,基地还专门聘请农技员,手把手教务工群众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不少村民不仅学会了种植技术,还自己种起了蔬菜,依托基地的销售渠道进行售卖,真正把“家门口的地”变成了“能生金的土”。
这片忙碌的蔬菜基地,只是草海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草海镇积极引进经营主体,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依托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种植规模达5万余亩。
如今的草海镇,蔬菜产业不仅稳稳托起了城里人的“菜篮子”,更实实在在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让群众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

